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深圳城际关系研究
作者:朱惠斌 2021-08-12 17:56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从区域视角出发,以增长极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相关城市总体规划、战略规划为研究对象,从“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深圳-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城市”三个层面分析深圳的城际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深圳发展形成的涓滴效应明显强于极化效应,并伴随着一定的回波效应。
深莞惠三市确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后,签署多个合作协议,确定了重点推进的合作事项,在规划一体化、产业协调、交通对接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层面合作获得初步成效。规划层面经济圈逐步消除对区域内人才、资本和信息跨城流动和市场准入限制,城市间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的标准统一以实现服务互联互通。产业层面充分利用三地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链延伸。创新层面推动三地公共研发平台共享共用,实现区域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生活服务层面在政府服务等软环境实现对接。三市重点合作项目包括建立合作机构、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强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协调、建立界河和跨界河综合治理合作机制、加强水利和城市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以联合打击违法行为、建立紧急公共事务及公共服务协调机制、社会治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三市深度合作、建立统一的企业招聘信息平台,编制《珠江口东岸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协调三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加强推进具国际影响力的基地和中心建设、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实施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强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对接、推进多领域信息共享、与珠江口西岸地区合理建设“数字珠三角、统一三市电话号码区号、推进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构建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和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深圳社会管理体制转型也直接影响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珠三角社区管理体制转型,但惠州和东莞社区管理体制仍然相对滞后,深莞惠推动规划项目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制订社会组织合作机制工作方案,探索建立跨地域活动联合监管机制。广州、深圳和珠海的市辖区与郊区具有显著的社会管理制度差距。近年广州调整行政区划、深圳特区扩展至全市域等措施使得城市改变原有侧重于市辖区的资源配置模式,但市辖区与郊区发展差距仍然显著。深莞惠地区正融入省级结算平台联网,[3]推动医保异地结算试点,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无障碍转接,老年人优待服务实现“一证通”等,使得区域内城市居民可根据便捷性和服务优异度选择资源,实现区域社保、医疗、教育等资源的签约联保。同时深莞惠正在全面落实深莞惠黄标车淘汰协议等措施,实现户籍教师资质互认和职业资格证书信息共享。社保定点、医院异地联网结算、职工医保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无障碍转接。同时深莞惠正研究建立统一的企业招聘信息平台,统一三市电话号码区号,尽可能统一审批范围、标准、程序等。深莞惠正联合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污水厂处理研究,减少二次污染。深圳和东莞两市将继续推进茅洲河界河综合治理,加快君子布河及其下游桥陇河和观澜水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牛湖水、水贝河、鹅公岭河等跨市河流污染共同治理。深莞惠正研究区域购买服务,报告提出积极探索流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制度,在继续发挥两地政府对流域排污强制管理的同时,发挥市场手段对于生态保护的作用,通过排污权确定和交易促使排污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3]省级结算平台联网过程中,每个城市将选择1~2家医院作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