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建构

2019-11-28 17:10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明此事。当年,朝廷批准山东地方官员赐给武训一个“乐善好施”的牌匾,加以旌表。庚子之役后,清朝实施新政,学制有所改革,倡导新式学堂。在此背景下,1904年,山东临清州知州及所属几个知县,联名向巡抚衙门上报义丐武训的事迹。奏曰:“若得千百武训起,而辅之则学校只兴可翘首而待矣。”1这是在办新学的大潮下,临清州地方官员大力旌表武训的重要原因。待到光绪皇帝驾崩,新君登基,前山东巡抚袁树勋则向朝廷奏请,将武训积资兴学的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袁以为:“武训行乞办义学的事迹,寻常旌表,不足以示来兹而风薄俗。”2朝廷批示交学部议,后经学部审议,准许将武训宣付国史馆立传3。消息传来,时有报道称:“武训以一乞人,兴学三州县,积资万余串,给予寻常。武训终一生之所获,惟以兴学为己任,实于今日世道,人心大有裨益。”4

民国初年,新闻报刊上关于武训兴学的报道并不多5。随着“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武训逐渐为世人所关注。南京国民政府时代,许多民间人士如梁漱溟、晏阳初等人也纷纷倡导平民教育。这一时期,杨吟秋编纂的《行乞兴学义士武训事略》(1933年)、张道平编的《行乞兴学的武训先生》(民光印刷公司1935年)、申报馆编《行乞兴学的武训》(申报馆,1937年)等书写武训事迹的书籍问世。时人甚至还印制了《武训先生纪念册》(汶光印刷公司1934年)。这些作品逐渐勾勒出一个更加丰满的“武训”,加深了时人对“武训”的记忆与了解。

到了全满抗战时期,对塑造“武训”伟大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则首推段承泽的《武训先生画传》。此画传文字作者是段承泽,绘画作者是孙之儁。最早由生活教育社于1938年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影响甚大。陶行知在看过此画传之后,公开呼吁“新武训”的出现,希望许许多多的“新武训”能够办抗战救国的义学,配合时代之需要6。陶行知还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武训精神。在他看来主要有有四点。一有合乎大众需要的宏愿,二有合乎自己能力的办法,三有公私分明的廉洁,四有进其在我、坚持到底的决心7。孙瑜后来有拍摄电影《武训传》的构想,也是受到这本画传的启发8

除陶行知外,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对于武训人物评价道:“武训看出文盲的需要教育,与乞丐需要饮食一样。武训以历年乞讨所得足办三义学而有余,可见筹款不算很难。武先生似乎对我们说:‘你们不要再说教育经费困难了,只要你们刻苦而诚恳就好了。这是武先生提醒我们的。’”9由上可见,“武训”已经成为当时号召社会发展教育的一个“标兵”,一种精神象征和感召。


1.《山东临清州堂邑、馆陶等县详情巡抚周奏旌义丐武训禀》,《东方杂志》1904年第3期。2.《奏牍:前山东巡抚袁树勋奏请将积资兴学之义丐武训:宣付史馆传折》,《东方杂志》1909年第6卷10期。3.欧家廉编:《大清宣统政纪》卷十四(影印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47~1148页。4.《武训为国史放异彩》,《新闻报》,1910年10月29日,第3版。5.沈树勋:《记武训兴学事》,《汇学课艺》1913年第2期。庆霖:《义丐武训传》,《民权素》1916年第15期。6.陶行知:《新武训》,《战时教育》1940年6月1日,第6卷第4~5期。7.陶行知:《谈武训精神》,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512页。8.孙瑜:《影片〈武训传〉的前前后后》,《文汇报》1986年12月23日,第2版。该画传在1943至1945年曾一度编印到第6版,部分内容曾翻译成英文出版。参见张明:《武训研究资料大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92页。9.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57页

责任编辑:实习生sz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