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建构
2019-11-28 17:10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战后短暂几年,除了电影《武训传》之外,金陵大学影音部曾制作了一部名为《武训》的静映卷片(幻灯片)。拍摄电影成本太高,静映卷片成本低、耗时短1。金大的孙明经对武训事迹的了解,如同孙瑜一样,也是通过段承泽的《武训先生画传》。据孙明经言,他当时便深感武训的伟大2。战后在“建国初期、教育第一”的号召下,为了针对中国实际的需要,孙便组织人手选武训做一部静映卷片,以引起国人对教育的兴趣。孙等人还特意撰写了卷片的说明书,以便放映时候与字幕连起来向观众宣读。这部静映卷片,一以贯之地塑造了一个孝顺、渴望读书、能吃苦、乐于助人的武训。民国教育部购买了20份拷贝,向各省市教育厅局分发,以鼓励教育事业发展3。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总统府,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被终结了。已经加入私营昆仑电影公司的孙瑜,决定继续摄制《武训传》。但是原有的电影剧本肯定要修改。如何按照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来描写武训这个人呢?
1949年1月,昆仑电影公司买下了这部电影的版权。7月,孙瑜在北京参加文代会的时候,向周恩来请示继续拍摄电影《武训传》一事,周的指示有三点:1、要站稳阶级立场,2、武训成名后,统治阶级加以利用,3、武训最后对兴学的怀疑4。除了周恩来之外,郭沫若当时身为中央文教委主任,也支持此事。1950年,郭沫若为《武训画传》题词,“在吸吮着万人的血以养肥自己的旧社会里面,武训的出现时一个奇迹。”5他对武训仍然是高度肯定的。在中央文教委的支持下,《武训传》剧本在第一次大修改后,通过文化部的审查。这次修改,塑造的是一个站稳阶级立场,成名后被统治阶级利用,晚年对兴学提出质疑的悲剧“武训”。1950年初,上海市文艺主管单位召集文艺界人士讨论《武训传》剧本的摄制价值问题,多数与会者认为继续拍摄《武训传》有如下三点价值:1、迎接文化建设的高潮;2、铲除封建残余、配合土地政策;3、歌颂忘我的服务精神6。但是按照要求,电影剧本进行了第二次修改,主要是为了达到用今天的观点来对武训加以批判的目的,如影片末尾加入一个当代女教师,让她总结武训的一生,突出地主阶级的剥削性,宣扬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等内容。终于,《武训传》经过1949年的停顿,1950年2月开始继续摄制,进入山东摄制外景,最终在当年10月完成摄制。12月还发生一次火灾,烧毁200多尺字幕和画面背景,所幸损失不大。
1950年底,《武训传》摄制完毕。据夏衍回忆,他请示了华东局宣传部部长舒同来一起审查这部电影。当时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也来了,领导们并没有表示反对意见7。次年2月,孙瑜携带电影新拷贝进京给有关领导审查,周恩来、朱德等人均看过并表示赞同。1951年2月25日,命运坎坷的《武训传》终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上映了。
三、大流氓、大债主、大地主:武训形象巨变
随着1951年2月以来《武训传》的上映,各方好评不断。5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关于武训的一些材料》的文章,认为“武训”没有革命思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要重新评估8。几天之后,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正式掀起了对《武训传》的大批判。
1.2《武训静映卷片即将完成》,《影音》1948年第7卷第1期,第2期。3《金大影音部创制〈武训〉静映卷片》,《申报》1948年6月11日。4.孙瑜:《影片〈武训传〉的前前后后》,《文汇报》1986年12月23日,第2版。5.柏水:《千古奇丐》附录,漓江出版社,1986年,第318页。6.孙瑜:《编导〈武训传〉记》,《光明日报》1951年2月26日。7.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文汇电影时报》1994年7月16日。8.邓友梅:《关于武训的一些材料》,《人民日报》1951年5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