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建构

2019-11-28 17:10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因此,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1。这段时期,积极呼吁为武训平反的,当属武训家乡的有关人士。198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呈国务院《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的报告》,次年得到国务院的《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的批复》。批复指出:“武训其人,过去大加挞伐是错误的,现在如大张旗鼓地恢复名誉,似亦过当。最好在彻底查清指责当时各项问题的基础上限于地方范围处理。这与《武训传》之涉及陶行知、孙瑜等一大批人有所不同。”2这个批复耐人寻味,令人费解。1989年,武训家乡筹建了武训纪念馆,召开了纪念武训逝世90周年的会议,出版了《纪念武训先生逝世九十三周年资料汇编》。武训纪念馆筹建小组在当年的山东省陶行知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彻底为武训先生恢复名誉呼吁书》。该呼吁书对武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精神感人、业绩卓著。形象崇高,享誉海内,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影响,堪称千古奇丐”3。武训纪念堂、武训先生故居、武训之墓等建筑陆续得到修缮。

20世纪90年代山东召开了两次全国武训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在学术上已经彻底为武训平反。当年受牵连的相关人物,还在世的也均恢复了工作,并且在不同场合对“武训”及《武训传》给予正面评价。《武训传》也不再是禁片,其价值重新得到了彰显。只不过,中央层面形式上并没有为“武训”事件发布相关平反文件。从一连串的事件来看,官方已经用一种比较微妙、恰当的方式为“《武训传》批判事件”平反。武训形象兜了一个大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五、结语

在民间,人们已经重新认识武训在当代的意义及《武训传》的艺术价值。特别是武训的家乡,诞生了孔孟的齐鲁大地,在用多种方式纪念着武训,宣扬着尊师重教的传统精神。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社会变动、政治演变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主体,各取所需地对武训其人其事进行想象和建构,并与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叙事内容渐行渐远。武训,从最初的一个兴义学的乞丐,慢慢成为一个孝顺、能吃苦、热爱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完人”,是爱国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然而,当社会主义时代到来后,在阶级斗争语境下,孙瑜等人试图营造一个受压迫剥削、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武训,宣告失败。武训过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他就是一个办义学的乞丐,是普通的小人物。后人依时代之需要,对过去的人与事进行适当想象与建构,本无可厚非。但政治权力若过度干涉这一过程,导致塑造了一些歪曲的记忆,甚至牵连到当事人的命运,则实属不当。这样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郭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23【责任编辑关万维】


1.胡乔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人民日报》1985年9月6日。   2.袁晞:《〈武训传〉批判纪事》,长江文艺出版社,第188~189页。   3.武训纪念馆筹建小组编:《纪念武训先生逝世九十三周年资料汇编》,武训纪念馆筹建小组印发,1989年7月。

责任编辑:实习生sz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