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2021-08-30 15:17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对冷战缓和与冷战终结的比较,涉及冷战这一概念在两种意思上的不同使用,即冷战作为一种“状态”(state)与冷战作为一种“结构”(structure)[13]。70年代的冷战格局变化可视为霸权或冲突性阵营之间出现一种状态上的和缓关系,但双方在相互对抗的基础性结构构造上则显然并未发生实质变更。只要冷战的根本对立结构尚未被更改,状态上的缓和也仍然有重新紧张化的可能。引入“状态/结构”的区分思路,也有助于我们再检讨和评价东亚朝鲜半岛分断问题目前所呈现的积极变化态势,即其到底是真正开始转变半岛的冷战遗留结构,抑或仅仅是某种暂时而又不稳定的冷战和好状态,这恐怕仍是未知数。在70年代初(甚至可追溯到60年代初柏林墙修建以后),美苏冷战逐渐转入总体和缓的气氛,西德主动采取旨在修缮东西阵营紧张关系的东方政策(Ostpolitik)以及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对此的积极回应,在当时的欧洲都共同促成一种关于穿透铁幕乃至转化冷战结构本身,和在东西德之间形成重新整合(reunification)的趋势影响与可能性期待。然而,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缓所带来的关于新国际关系秩序的希望终究还是让位于美国新保守主义上台以后与苏联重新燃起的所谓“第二次冷战”(the second Cold War)对抗,而铁幕的最终撕破和柏林墙倒塌、德国重归统一,仍然要等到苏东变局这一零和游戏逻辑下的冲突结局到来而才得以实现。反观当下围绕朝鲜半岛新关系的区域互动努力,是否能顺利通向超越冷战分断的未来整合,目前或许也言之尚早。


[13]Kimie Hara, Cold War Frontiers in the Asia-Pacific: Divided Territories in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pp.2~3.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