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2021-08-30 15:17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不过,在60~70年代历史时刻的内部视野,欧洲国家所实施的一系列新政策也并非毫无超逾冷战体系构造的效果。缓和时期对外政策实际还包含欧洲国家试图摆脱美苏霸权控制,及其对立冲突态势覆盖在欧洲的阴影,而自觉追求外交独立的意志。这种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外交新政以及在东西方阵营的国家间积极建立彼此沟通的桥梁,包括开展贸易、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互动,不但在两大阵营内部创造了一种脱离美苏霸权支配关系的离心倾向,从而松动了极化的二元政治秩序,而且更为越过冷战固化的分断壁垒而创造两大阵营国家间新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动力[14]。东西德之间实行有助于推动德国整合的新政治,以及法国基于戴高乐主义倡导的“第三条路线”或“新秩序”而改善与苏东的关系,并于1964年实现与新中国建交等,均蕴含着“超越冷战分断”(transcend Cold War divisions)的历史动态性要素,施加了“对两极霸权竞争结构的一种决定性动摇(a decisive break)”[15]。如果说60~70年代的冷战缓和在欧洲的确内含有冷战的某种历史终结点,那么,对其历史价值的重新评估则需要兼顾其中超越冷战部分所产生的政治社会和心理影响。


[14]Jussi M. Hanhimäki,"Détente in Europe,1962-1975", pp.199~212.

[15]Jeremi Suri, Power and Protest: Global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Detente, pp.2~3.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