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从东亚视域看郑成功形象的“中华”意识之争

2021-08-30 15:5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文中特举出中国经书的“三谏从,遂去之”的典故,系出自《礼记·曲礼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18]以此对照日本皇国的忠孝观。由此,郑成功之所以被当时皇国精神所重视,并非只有成功母亲是日本人的血胤,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有皇国独特的忠孝国体精神,即“日本魂”或“大和魂”,而其证明就在于郑成功“杀父成忠”。关于“杀父成忠”一事,不可匆匆看过,实有必要说明。根据晚明华廷献的《闽事纪略》载:“郑芝龙以福州降清。芝龙欲出降,弟鸿逵、子成功力阻之;不听。既降,贝勒谓其亲从,俾离左右。寻发遣赴燕都,惟狎客陈鼎随之去。芝龙妻,日本人也;以兵死。成功树“杀父报国”旗,至今出没海上。”[19]郑成功因父亲的投降清人,劝阻不听,乃树立“杀父报国”之旗,大义灭亲,最终郑成功虽没有直接杀父,但也因郑成功不降清而导致父亲芝龙被满门抄斩于北京的悲惨结局。日本皇国特歌颂这样“移孝作忠”的精神,也就是国体论宣扬的“忠孝一体”论。换言之,郑成功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日本魂”或“大和魂”者,一是出自日本母胎之腹的郑成功,一是来自郑成功的“杀父成忠”,前者寄托皇国之“腹”,后者实现皇国的国体精神,并且“杀父”的“父”有一语双关的想象,“父”不光指那血缘意义的“父”,更影射的是“中国”,郑成功以上形象正巧妙地贴近皇国日本需要宣扬的国体精神及对中国侵略的野心,郑成功的“中华心”完全被移入“日本魂”中。


[18]《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亦有三谏之义:“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19]华廷献:《闽事纪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7年,第47页。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