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观念、制度与繁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2021-09-15 14:43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三、深圳十大观念的力量

深圳40年的历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深圳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合法性基础。第一次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共识。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得以确立,经济建设回到了中心地位。第二次姓“资”姓“社”的争论,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确立了市场经济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路径。第三次姓“公”姓“私”所有制问题的争论,承认了私有产权的合法地位。 [15]私有产权的确认使改革冲过了险滩,成为支撑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从本质上讲都是在争论“该不该以及如何对个体解放”。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之后不久,深圳的试点发展实践直接引发了第二、第三次的思想解放运动。这种对个体解放的认识,是深圳观念诞生的有机土壤。深圳观念,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实践而形成的精神产物,它先于制度为深圳的繁荣注入了内生动力。

经济特区建设之初,邓小平同志“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的指示让深圳必须解放思想,观念先行,寻求生机。深圳市政府有感于经济特区建设之艰辛,需要凝神聚气,集聚城市力量,于1995年和2002年引导社会各界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深圳精神大讨论”。[16]并在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再次通过媒体开展“深圳观念”评选,最终评选出“深圳十大观念”,并集结成书出版。 [17]深圳这片热土上诞生的十大观念受到普遍的认同,它既凝聚着深圳人走向改革开放的共同记忆,也指引着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