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论本雅明与波普尔历史哲学思想的同构性

2021-10-26 19:0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参考文献

[1]小河原城.波普:批判理性主义[M].毕小辉,徐玉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24-232.

[2]埃米尔·瓦尔特-布什.法兰克福学派史:评判理论与政治[M].郭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毛姆·布罗德森.在不确定中游走:本雅明传[M].国荣,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298.

[4]启迪:本雅明文选[M].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70,203,265,275. 

[5]特里·伊格尔顿.瓦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 [M].郭国良、陆汉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83-104.

[6]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4,193.

[7]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0,54. 

[8]王晓升.现代性视域中的历史概念—本雅明历史观的剖析[J].学术研究,2018(6):18-39.  

[9]高山奎.从“两面神”思维到救赎史观—试论本雅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神学根基[J].现代哲学,2018(1):18-28.

[10]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14.  

[11]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M].刘立群,沈真,张东辉,姚燕,译.张慎,梁志学,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21. 

[12]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M].卢晖临,周怡,李林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5. 

[13]张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卡尔·波普尔政治哲学评述[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1):6-11.

[14]阿多诺:关键概念[M].黛博拉·库克编,唐文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207-210. 

[15]斯文·克拉默.本雅明[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5.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