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雅明与波普尔历史哲学思想的同构性
2021-10-26 19:0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一、引言
在20世纪的欧洲思想家中,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和波普尔(Karl Popper)可被视为一对相反的极端。例如,本雅明至少是字面的马克思主义者,波普尔则是通常的自由主义者。本雅明对马克思的学说基本持有赞同和发展的态度,波普尔则对马克思主义展开质疑和批判。本雅明早期并不笃信马克思,在理论形成的中后期才借用相关资源,波普尔早年是社会主义信徒,但随思想的发展而后抛弃了有关理论。本雅明反对系统条理的论述方法,作品多以寓言、隐喻或散文等形式写就,波普尔则以分析风格见长,作品多以清晰易懂著称。本雅明命途多舛,一直未获教职,在流亡途中时运不济,自杀身亡,波普尔则躲过时代危机,顺利移民,谋得教职,潜心治学,直至终老。本雅明乃尼采所说“不合时宜的人”,其赫赫声名全是身后之名,且有年增月长之势,波普尔则随论著发表声名鹊起,但学说自其去世而日遭淡忘。
在更为广泛的联系中,波普尔还曾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Theodor Adorno)(他与本雅明关系密切)发生过激烈的论战—双方持有相反观点且互不相让, [1]就本文的旨趣来说,其中就有历史哲学的相关元素。
本雅明和波普尔的学术耕耘并非集于单一领域—除历史哲学外,本雅明的通常形象是文艺批评者,波普尔则是科学哲学家。但总体说来,历史哲学虽不是其毕生名片,却在思想谱系中有重要地位,涉及重大的人生伦理问题,亦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此乃二者共同的理论旨趣。 [2]因此,“重叠主题彼此相反,其他问题互不相关”是比较他们思想的通常结论。
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本雅明和波普尔关于历史哲学的思想具有同构性—看似相反,实则相同。且这种同构是内在和本质的契合,不是单纯外在的相似。如此论成立,二者的思想关系就呈现出饶有趣味的现象—对同一对象的相反观点却内在同构。更进一步,论证和分析这个现象,既是对本雅明和波普尔之间学术关系的重估,也是对二者思想进行贯通理解的尝试。如此一来,本文的理论后果对既往成见的影响就是改写而非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