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数字时代的文化转向与批评转型*

2022-04-27 15:52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一、数字时代的文化特征

自1997年华语文学门户“榕树下”网站成立以及以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网络文学走红开始,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开始进入到数字时代。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微视频”平台越来越多地介入文艺创作和审美领域,因移动智媒而兴起的网络文学、微文化景观首先出现、盛行于中国,故而有人将中国的网络文学、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偶像剧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1]一些新的文艺作品的存在形态、审美逻辑和新的批评方式开始受到关注,它们反映了数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症候,数字时代的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数字时代的文化是一种“加速”主义文化。速度是人类运用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的存在状态进行对话的产物,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1](P12-13)速度记录的正是人在社会中、在人类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状态。通过不同时期的速度观念,人们区分出了传统的农业时代、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时代、网络时代和数字时代。在传统社会,人们以争分夺秒、“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隐喻式、形象性的话语表达了对“速度”的追求;而在数字时代,速度则为现代人提供了尺度——一个衡量文明和野蛮、进步和落后的尺度,一个通过数字去规定和记录生活而与人的真实生存体验相分离的客观指标。电报、电话、语音留言、视频通话等信息沟通方式的革命,打破了空间上的隔阂,无论相隔千里万里,都可以瞬时完成同步的通话;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高速交通设施的发明,消除了地理上“距离”的概念,人类通过技术“逐渐地打破了所有的对抗,所有的地区约束,迫使不光是地球地平线的时间延续与空间扩展的对立投降,而且还使我们的自然卫星的环地球高度的时间延续和空间扩展的对立投降,这就是人的科学和技术今后所达到的目标;打破间隔,迫使那种不可容忍的使人与他的目的相分离的空间或时间间隔的坏事停止。”[3](P152-153)在传统社会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的描绘,它表明人们的时间观念是和自然同步并被大自然的节奏所规定的;而在数字时代,时间和自然节奏却是分离的——深更半夜还有很多人在辛勤劳作,冬天也可以吃到新鲜的西瓜。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以自然现象(日出、日落)作为上下班的时间,那么十有八九会将自己置身于迟到、早退等混乱境况——大自然的权利被机器和技术取代了,人的生活不再以自然为节奏,而是被时间所规定,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碎片。速度通过技术更新换代使自身一步步地客观化、工具化了,人们需要这个工具来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存在境况。个体琐屑的生活感受解构了原本与人的生命、大自然紧密连接的整体生存体验,使历史碎片化为时间,生命蜕变为“活着”,以至于我们在回首过去的时候,经常感觉匆匆又匆匆,竟然连缅怀和回忆的时间都没有。与这种计时精确性需求相对应的是人们在审美上对速度的追求,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多是以“凝视”“静观”“体悟”为主要的审美观照的方式,老子讲“涤除玄览”“虚壹而静”,刘勰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4](P39)


[1]http://www.sohu.com/a/194862802 _99914554.据统计,中国的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达3.33亿,网络文学市场已逾90亿元。40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提供1400余万种作品,并拥有日均逾1.5亿文字量的更新。中国网络小说在国外的拥趸众多,仅英文翻译网站Wuxiaworld、Gravity Tales、“起点国际”等就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跟读,点击量超过5亿,日均访问人数都在50万以上,中国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