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数字时代的文化转向与批评转型*

2022-04-27 15:52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微博网民中81%的受众有大学以上的教育背景,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多以青少年网民居多,34岁以下的群体达93%,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世代也开始成为通过新媒介进行文艺欣赏、参与文艺批评的主体——文学、影视、舞蹈、设计等文艺作品的批评类订阅号在微信朋友圈流行,并涌现出了如“虹膜”、“知影”、“后窗”等有代表性的公众订阅平台,“任何一个地方的年轻人都能够共同分享长辈以往所没有的、今后也不会有的经验。与年轻人的经历相对应,年长的一代将无法再度目睹年轻人的生活中出现的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变化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在老一辈的经历中是史无前例的”。[8](P75)年轻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世代开始成为数字时代价值观念和新的公共话语的建构者、启蒙者。一个不难预见的文化趋势是,年轻世代崛起所代表的“后喻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转型和美学理论研究最值得关注的事件,这种代际之间的失衡和反转将长久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移动智媒与文艺批评的消亡

数字时代的文艺批评不仅包括传统通过期刊、报纸、电视发表的各类专业文艺评论,也包括通过网络社区、微博、手机微信等移动智媒以留言、转发、点赞、关注、弹幕等形式发布的新媒介文艺评论,这二者在数字时代呈现出逐步融合的倾向。传统的文艺批评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引起了非专业人士更广泛的阅读和关注,专业批评和微信点赞、公众号订阅、微博转发等新媒介批评一起重构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格局,并由此引发了文艺批评的话语解构、价值解体和批评主体走向消亡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首先,“加速”社会由快节奏生活和琐碎生存经验所形成的“微批评”成为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主要话语形态。在新媒介的助力下,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的时间大大缩短,有的网络文学作品每天有数千字的内容更新,微软人工智能诗人“小冰”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3首诗歌的创作,机械复制和“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已经不再是梦……正如电报的内容不同于传统邮政信件的内容,数字时代移动互联终端上的文艺批评自然也不同于传统纸媒如学术专著、报纸期刊上发表的文艺批评,这类具有“加速”文化的特征: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一种犀利、痛快、幽默、酸爽的酷评、爽评。今天,不仅没有多少人愿意在手机狭小的键盘上去敲出成千上万字的评论文字,而且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阅读那些长篇大论式的批评论文了,我们对文艺作品也丧失了“凝神观照”、反复锤炼和吟咏体味的耐心。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