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立”高校体育课的建立和变迁—以北京大学为考察中心
作者:白雪松 章深 2021-08-10 11:25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民国肇始,新成立的教育部希望通过“军国民”式的体育课养成积极捍卫共和的新国民,但多数北大学生对体育课并不积极。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国立高校强制开展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军事体育,这种做法引发了北大学生的不满和反抗。具体考察1936年之前的北大体育课的建立、开展和变迁情况,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北大体育的认知,还有助于我们从体育这一特殊的角度更加立体地理解近代青年精英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过程。
对体育避之唯恐不及的做法导致了早期的北大学子普遍暮气沉沉。当民国6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就发现学生们的状态如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一样,大多屈背躬腰、老态龙钟,丝毫没有年轻人的朝气。针对该状况,蔡元培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观。[25]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兵式体操这种源自德日的体育项目被认为不合时宜。次年,教育部建议将中国固有的武术加入到高等学校的课外活动中,[26]希望以此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该建议并非强制。1919年杜威来华演讲,他的观点在中国的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同年10月的第5次全国教育联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政府应停止颁布教育方针和宗旨,让学生不受束缚地发展。不仅如此,大会还讨论了改革学制的可能。经公开的讨论后,政府仿效美国,于1922年颁布了一个新的学制。在新学制的配套课程中,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兵式体操变为更具趣味性的英美竞技体育项目。[27]
为了顺应潮流,北大将英美竞技体育加入到了体育课程之中,其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1922年,北大发布了通知,规定不愿学习兵式体操的预科生可改修普通体操,其内容包括各种柔软体操、器械体操,以及足球、篮球以及技击等项目。体育课的课时为每周3小时,其中1小时必须学习柔软体操,余下的2小时可以选择足球等其他项目。通知还在课堂纪律和着装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28]在本科生方面,由于北大的运动场地窄小、体育器材有限,因此体育仍然不是他们的必修科目。本科生仍然可以像之前一样,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活动。[29]但是,面对改头换面的新式体育课,北大的学生依旧提不起精神。虽然学校规定体育是预科生的必修科目,与其他科目同等重要,但预科生们并未将该规定放在眼里。上课迟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为此,北大教务处于1923年专门发通知要求预科生按时出席体操课,[30]但也没有改善预科生对体操课的态度。
[25]杨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12页。
[26]《教育部训令》,《北京大学日刊》第147号,1919年4月18日。
[27]J. A. Mangan and Fan Hong, Sport in Asian Society: Past and Present, Frank Cass Publisher,2003, p.162.
[28]《北京大学布告—体操规则》,《北京大学日刊》第1100号,1922年11月6日。
[29]王强主编:《民国大学校史资料汇编(卷十七)》,第52页。
[30]《教务处布告》,《北京大学日刊》第1206号,1923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