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立”高校体育课的建立和变迁—以北京大学为考察中心

作者:白雪松 章深  2021-08-10 11:25  新传播    【字号:  

民国肇始,新成立的教育部希望通过“军国民”式的体育课养成积极捍卫共和的新国民,但多数北大学生对体育课并不积极。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国立高校强制开展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军事体育,这种做法引发了北大学生的不满和反抗。具体考察1936年之前的北大体育课的建立、开展和变迁情况,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北大体育的认知,还有助于我们从体育这一特殊的角度更加立体地理解近代青年精英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过程。


1924年,北大又发布了一则专门督促学生重视体育的校长布告。在布告中,校长把体育与国家兴衰联系了起来,要求作为“国民领袖”的北大学生以身作则,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领袖之姿带领全国人民“养成伟大国民之风”。紧接着,校长批评了学生近期在体操课上的懒散状态,希望北大的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能够担当得起“国民表率”的称号。[31]但正如一位北大校友所说,北大的体育课不过是“虚应故事”,即使它被列为必修课程,也得不到同学们的重视。在北大的运动场上,永远也看不到生龙活虎的运动员来回驰骋的画面。[32]北大校友朱海涛曾提到,当时的北平女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其中的“北大老”就是指北大学生老气横秋的气质。[33]据另一位北大校友冯友兰回忆,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时,发现从清华来美国的研究生大多步履轻盈、朝气蓬勃,而从北大来美国的学生则“行动迟缓,表情严肃,老成持重”。[34]

在北京政府时期,国家权力尚未渗透到高等教育系统的所有层面,以北大为代表的国立高校尚能自由地开展体育教育。北京政府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其用意在于让青年国民养成军国民精神,并在时局不稳时能够挺身而出,捍卫新生的共和政体。在北大,校方可以自主安排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学生们也能够自主选择是否参加体育课。


[31]《校长布告》,《北京大学日刊》第1386号,1924年1月15日。

[32]《北大迎新特刊(1936年)》,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1912-1937,第二卷》,第2276页。

[33]朱海涛:《北大老》,《东方杂志》第40卷,第11号,1944年6月。

[34]叶文心:《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第147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