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政治哲学阐幽
2020-05-14 11:19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老子》第37章,然而简帛诸本却没有“而无不为”几个字,请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传世诸本) 道恒亡为也。(郭店本甲组)
道恒无名。(马王堆甲、乙本) 道恒无为。(北大汉简本)
“无为”“无名”两个语词或概念之间可以曲径相通,它们都是“无”的不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这两个语词既然能够相互替代,那么就不必追究其间的区别了。真正的问题在于传世本多出来的“而无不为”那几个字。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表明了老庄和黄老之间的歧义呢?高明认为,“《老子》原本只讲‘无为’,或曰‘无为而无以为’,从未讲过‘无为而无不为’。”他还更进一步推测说,“无为而无不为”是汉初黄老学派的产物[1]。然而,郭店竹简《老子》乙组(编)有“亡为而亡不为”句,使得《老子》文献学问题更加扑朔迷离[2]。
总之,黄老学派并没有像老庄那样偏爱“无”,却极端重视“一”;虽然他们依据“无为”立论,却开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新路向。其中的原因应该从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从理论创造的推陈出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从“无”到“一”、从“无为”到“无为而无不为”意味着某种深刻的转折:黄老学派由此创造出了耐人寻味的、具有鲜明理论特色的政治哲学—不是基于周礼或周制的德政观念、天命论(神学政治论之一种)而是诉诸某种政治理性主义,其理论形态就是黄老政治哲学。
四、名理:黄老政治哲学如何讨论政治性和秩序性的?
古代名学以及几乎一切关于“名”的讨论,都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定式或思想游戏,也不仅仅具有语言学和逻辑学的意义,因为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意味,不容忽视。这一点,无论是孔子之“正名”,老子之“无名”,韩非子之“控名”,概莫能外;甚至公孙龙子那种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抽象的“名辩”,仍有见证“古之明王”的意图[3]。老庄政治哲学围绕 “玄德”“无为”“无名”和“自然”诸概念及其理论展开。前面已经指出,黄老政治哲学思考的起点往往是“名”而非“无名”,也就是说道家黄老学派尤其关注政治秩序,“名”就是秩序的抽象形式。总之,如果说老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在于“无名”,那么黄老政治哲学则诉诸“刑名”而罔顾“无名”。例如:
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实不伤,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管子·心术下》)
尧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则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乱。(《申子·大体》)
物自正也,名自命也,事自定也。(马王堆帛书《经法·论》)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韩非子·扬权》)
笼统说来,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延续了老庄哲学的“道德之意”;另一个是自身创造出来的“刑名之术”。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黄老学派(含法家)“刑名之术”指涉范围比较宽泛,既包含狭义的刑名法术(法家),也指更加抽象的名理学。
然而,黄老名理学仍然和老庄名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子关于“名”的思想深邃复杂,应从“始制有名”与“道恒无名”之间的张力结构中分析和把握[4];黄老学派试图通过刑名理论阐明“道”
[1]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424~425页。
[2]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6~88页。
[3]《公孙龙子·名实论》:“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甚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
[4]郑开:《“始制有名”与“道隐无名”:道家名学研究新论》,《学灯》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49~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