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期静态与结构动态看中国经济转型

作者:李 宁 唐 杰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的工作方向,对周期性和结构性等问题做了深刻论述。


此产生了有关政府作用的理论争论。对于经济周期和波动,凯恩斯主义认为是短期价格粘性或刚性造成的,而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强调技术冲击,但现实中的情况更加复杂,这两个学派的假设都过于苛刻、理想,难以解释诸如多重均衡、金融崩溃等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争论仍缺乏对发展阶段转换过程中的赶超型经济体的研究。在我们检索的文献中,运用新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走向停滞的论文比较多,但是引起广泛关注有份量的成果并不多。特别是类似于中国这样经历了40年高速增长的超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与结构转型的实证研究更少些。尤其是在转换的中期,市场粘性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对结构性问题和政府所要发挥的作用分析不足。从实践角度看,追赶型经济转型引起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先行发达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相对稳定,存在着阶段性甚至周期性的潜在增长率波动或漂移,但未经历过长期增长率提高与下降,因此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还需要寻找新的分析方法。中国目前的经济变化既有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也有周期波动的叠加,需要短期静态与结构动态结合来考察中国的经济转型问题。对于短期经济波动,主要使用需求侧的刺激政策就可以熨平,这里不再赘述,我们重点分析长期问题。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个方面是,在索罗模型的框架中,当有效人均资本增长率等于0时,经济增长达到稳定态,这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来源。假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恰恰等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则有长期增长率保持稳定,这是发达国家长期达到的均衡状态;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高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速度时,经济增速就提升,表现为赶超型经济体的高速增长的情况;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低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速度时,经济增速就下滑,表现为赶超型经济体的中速增长甚至停滞。长期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供给侧的因素,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在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地区,政府应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生产效率,以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另一个方面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会发生经济部门的结构性变化,现有的文献强调需求和供给同时引起了这种变化。需求方面主要是收入的作用,认为是恩格尔效应引起了结构变迁;供给方面主要是各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和要素收入份额差异所引发的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导致的结构变迁,这被称为价格效应[1]。各部门的生产率变化和收入变化等因素引起这些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以及出口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解释亚洲那些赶超型经济体“早熟的去工业化”现象[2]。因此,赶超型经济体为避免在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之前去工业化或者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政府应进行结构性改革,引导经济部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率。综合来看,为完成转型并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不可少。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经济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的识别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前文所述,中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开始发生转折,增速持续低于两位数,这引发了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和对当前经济问题根本原因的争论。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会议还强调,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通过经济增长动能的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有效


[1]Herrendorf B,Herrington C,Valentinyi A. "Sectoral technology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5(4).

  Herrendorf B,Rogerson R,Valentinyi A. "Two perspectives on preferences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7).

[2]Rodrik D. "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16,21(1).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