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期静态与结构动态看中国经济转型

作者:李 宁 唐 杰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的工作方向,对周期性和结构性等问题做了深刻论述。


供给,着眼于解决经济增长的长期问题,使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保持合理水平。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需求管理,适度扩大总需求,并驾齐驱,确保经济平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这意味着,供给侧和需求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缺一不可。

对经济增速下滑原因的判断很重要。学术界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有一些争论。林建浩和王美今将其概括为“长期派”和“周期派”[1]。“长期派”认为资本积累、人口红利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因此,目前的经济增长减速属于结构性的,而且目前的制度结构限制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配资,使得生产效率无法快速提高;“周期派”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不在内部结构,而是外部的周期性因素所致。对增速下滑的波动强度、驱动因素的识别是目前经济政策设计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近几年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供给侧的驱动力不足。如林建浩和王美今综合了以往对经济波动识别的方法,使用时变VAR模型研究了新常态下经济波动的强度及其驱动因素,发现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下滑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和外部需求冲击的共同作用[2]。进一步发现,供给方面的冲击是经济增长长期趋势下滑的主要原因,2012年的加快改革使得这种下降趋势放缓,但并未完全逆转这种趋势;需求方面的冲击属于周期波动,且近几年为负向冲击,微刺激政策效果不是很显著。欧阳志刚和彭方平从共同趋势和相依周期的角度辨析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发现在新常态下,对趋势增长率的贡献上,需求侧低于供给侧,但供给侧驱动力下降的幅度更大,对当前经济下滑的影响更大[3]。以上的这类研究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在找出经济增速下滑的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高效完成转型,确保经济平稳均衡发展。

(二)经济转型中的结构调整和失业问题

为了判断经济发展趋势阶段性转换首先需要新的长期潜在增长率水平。依据周期观点,我国经济下行已经达到70%的历史均值。依据三大红利消失后的增长趋势变化,6~7%是未来的长期趋势,再向下偏离70%左右的经济下行是建立新均衡的条件,这意味着越过6%快速向下应当是正常的周期调整。经济转型的核心是结构调整,就业是结构调整最大的障碍。我们要认识两点:(1)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企业,这会引起结构性失业。要正确认识结构性失业与总需求不足失业的政策差异。(2)结构性失业政策的核心是适应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变化,实现再就业。我国自2010年进入了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为零的时期,这也是三去一降一补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基于洛伦斯曲线的估计,经济增长率降低一个点,结构性就业影响约为500万人,未来经济下行低于6%引发的结构性失业是可以承受的。因此,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教育的能力,对加快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三)转型趋势将从数量型向创新型增长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重要方向,这也是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方面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是国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不只是物质投入,创新首先是激发非物质的思想理念创新;创新不只是新产品新技术,创新来源于激励创新的新制度;创新的关键是人,一流人才来自于一流的教育和人才制度体系;创新


[1]4林建浩、王美今:《新常态下经济波动的强度与驱动因素识别研究》,《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

 

 

[3]欧阳志刚、彭方平:《双轮驱动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与相依周期》,《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