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三层面:物、关系和过程*
作者:徐丹 2021-08-10 11: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传统哲学家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面对物的时候,仅仅看到物本身。而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任何物都不是简单的物,更重要的是物背后所蕴含的关系和过程。其中,关系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并进一步延伸到资本内在矛盾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层面以颠倒的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过程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关系就在过程中,在这种过程中,资本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导致自身的灭亡。能够从一般的物的层面进入到关系和过程的层面,正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精髓所在。
二
马克思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不在于他承认物的存在,而在于超越了物的存在,看到了物背后的关系层面。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中很早就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物的层面走向了关系的层面。但是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关系的理解又是不同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到达什么程度,对物之上的关系的层面就理解到什么程度。
通过物看到物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一思想马克思首先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呈现出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生产关系概念,这是马克思关系思想的开端。“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生产,则是无关紧要的。”[1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此时的关系指的个人共同活动,也就是打破了自然状态下的个人的独立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由于共同活动而结成关系,但是这种共同活动在什么条件下进行,那是无关紧要的。回到文本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紧紧盯住的是交往形式,马克思这里的人与人的关系指的是在交换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说“无关紧要”,因为在交换过程中,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真的是无关紧要的吗?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关系的论述有了进一步推进。在《哲学的贫困》中,虽然也是关系,也看到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且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蒲鲁东先生使之复活的这个普罗米修斯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这就是社会,是建立在阶级对抗上的社会关系。这不是个人和个人的关系,而是工人和资本家、农民和地主的关系。”[14]马克思这里的矛盾指的是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社会层面关系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来自于资本家和工人的不平等分配,这种不平等分配通过阶级斗争体现出来。所以,马克思这里的社会关系,指的是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抗的关系。差不多在同时期,在1847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阐述,“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沙糖并不是沙糖的价格一样。”[15]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一定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改变,这已经不是一般层面的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这里明确地讲到了关系的重要性。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开始进入到生产过程,但是在生产过程中,马克思看到的更多的还是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工人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而存在,这与以往的历史阶段都不同。马克思这个时候能够区分的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有着不同的社会,每个社会有其独特的特征。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特征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还没有研究透彻。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3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4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