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三层面:物、关系和过程*
作者:徐丹 2021-08-10 11: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传统哲学家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面对物的时候,仅仅看到物本身。而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任何物都不是简单的物,更重要的是物背后所蕴含的关系和过程。其中,关系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并进一步延伸到资本内在矛盾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层面以颠倒的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过程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关系就在过程中,在这种过程中,资本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导致自身的灭亡。能够从一般的物的层面进入到关系和过程的层面,正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精髓所在。
三
马克思在他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等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关注到了物背后的关系层面,那个时候还没有关注到过程层面,从《5758手稿》开始,马克思对物的过程性有了进一步的分析。到资本论中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题目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见,过程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于过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家往往都是将眼光放在了流通过程中,包括马克思早期也是紧紧盯住流通过程。而在《5758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将过程清晰地区分为了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将这个两个过程区分开来,对马克思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很重要。
在流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商品的交换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在交换的两级,是商品和货币。在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进行平等交换,因此,在交换过程中看不出社会矛盾,“因此,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作为纯粹观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换价值过程的各种要素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自由和平等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再生产物而已。”[22]即使有矛盾也只是暂时的,可调节的,并且这些矛盾是在一切社会中就存在的。在流通过程中,是商品与商品交换,在流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自由和平等,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从何而来呢?“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23]问题的答案要到生产过程中去寻找,不自由和不平等就深深地体现在了生产过程中。
从流通过程进入到生产过程,是马克思理论的一大跨越。而马克思所论述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这与一般的生产过程是不同的。对生产过程的观察离不开劳动过程。一般的劳动过程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根据小麦的味道,我们尝不出它是谁种的,同样,根据劳动过程,我们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奴隶监工的残酷的鞭子下,还是在资本家的严酷的目光下;是在辛辛纳图斯耕种自己的几亩土地的情况下,还是在野蛮人用石头击杀野兽的情况下。[24]而马克思的生产过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这是与一般生产过程有本质的区别。那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别于一般生产过程的特点是什么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不是创造使用价值,而是生产剩余价值,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力的方式来使资本增殖。“首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2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所以能够带来价值的增殖就在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但是根据经验,不很发达的商品流通就足以促使所有这些形式的形成。资本则不然。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26]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6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75页。
[24][25][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15页,第384页,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