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三层面:物、关系和过程*
作者:徐丹 2021-08-10 11: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传统哲学家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面对物的时候,仅仅看到物本身。而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任何物都不是简单的物,更重要的是物背后所蕴含的关系和过程。其中,关系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并进一步延伸到资本内在矛盾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层面以颠倒的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过程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关系就在过程中,在这种过程中,资本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导致自身的灭亡。能够从一般的物的层面进入到关系和过程的层面,正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精髓所在。
马克思对关系的成熟理解始于《5758手稿》,完成于《资本论》。区分清楚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是马克思正确认识关系的前提。在流通过程中,马克思看到的是不平等的分配关系。在这之前,马克思对关系的理解还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是因为马克思对生产过程还没有充分的思考。对生产过程没有充分的理解,马克思是无法真正认识到关系究竟是什么的。马克思指出,在流通过程中是无法认识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只要把商品或劳动还只是看作交换价值,只要把不同商品互相之间发生的关系看作这些交换价值彼此之间的交换,看作它们之间的等同,那就是把进行这一过程的个人即主体只是单纯地看作交换者……每一个主体都是交换者,也就是说,每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主体发生的社会关系就是后者和前者发生的社会关系。因此,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他们之间看不出任何差别,更看不出对立,甚至连丝毫的差异也没有。”[16]交换价值看到的是在流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与平等,而不平等是在生产过程中,那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不平等,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力所建构的不平等。
马克思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从交换关系进入到生产关系。所以不能仅仅看关系,更重要的是什么关系。进入到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来了。“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17]资本家是货币所有者,工人是劳动力所有者,这两者共同进入生产过程,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蹂躏工人,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也就建立了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所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关系,那么工人与工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工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或者说他们的关系是没有生命的关系,就像是一个机器的各个部件一样的关系。同时,工人又必须与其他工人发生联系,形成一个工人集合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对资本起作用。看起来工人们被集中到一起工作,但是他们这些工人并没有本质的关系。但是工人与工人之间的这种联系虽然是漠不相关的,但又必不可少,工人集合在一起共同与资本发生关系,共同受资本的剥削。“当工人作为独立的人,作为[自己劳动能力]的卖者与资本家发生关系时,这种关系是单个的,彼此独立的工人各自和资本家发生的关系,而不是他们相互发生的关系。当他们作为执行职能的劳动能力相互发生关系时,他们就并入了资本,因而这种关系对他们来说表现为资本与他们的对立关系,而不是他们自己的相互关系。他们处于密集状态。由他们的密集产生的协作,同这种密集本身一样,对他们来说也是资本的结果。工人的相互联系和统一不寓于工人中,而寓于资本中,或者说,由此产生的工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正如单个劳动能力所具有的不仅补偿自己而且能够增加自己的力量表现为资本的能力,表现为剩余劳动一样,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由这种性质产生的生产力也表现为资本的能力。”[1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