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法规制度的法治理论意义*

作者:肖明新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发展,我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经济特区法规制度。制度的实施形成了经济特区法治。经济特区法规制度保障了经济特区的发展,也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经验,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在此之外,经济特区法规制度的实施也体现了我国法治发展中法治试验方法的运用,并形成了我国法治的非均衡发展。这两方面构成了经济特区法规制度的法治理论意义。在新时代,要坚持和完善经济特区法规制度,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发展,我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经济特区法规制度。制度的实施形成了经济特区法治。经济特区法规制度保障了经济特区的发展,也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经验,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在此之外,经济特区法规制度的实施也体现了我国法治发展中法治试验方法的运用,并形成了我国法治的非均衡发展。这两方面构成了经济特区法规制度的法治理论意义。在新时代,要坚持和完善经济特区法规制度,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

[关键词]经济特区立法权 经济特区法规制度 法治试验 法治非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D922.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3575(2020)05-0105-12


一、引言

在经济特区创办之初,国家就很重视特区发展的法制保障。从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算起,经济特区专门立法已经走过了40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颇有中国特色的授权立法现象,产生了经济特区法规这一特殊的地方立法形式,形成了经济特区法规制度。

对于经济特区法规制度,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它的实践意义:一是促进和保障了经济特区的发展,二是为国家立法提供经验。 [1-4]这是在特定时期的法制建设观念下对特区法规制度实践价值的总结。更科学地讲,这种实践价值实际上是提供法治保障和提供法治经验。另一方面,经济特区法规制度实践的背后也具有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征的理论意义。目前,对经济特区法规制度理论意义的总结存在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经济特区法规制度实践意义的持续存在是法治试验方法运用的结果,客观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非均衡发展。法治试验与法治非均衡发展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的特点。本文在分析经济特区法规制度生成逻辑和特征的基础上,澄清相关误解,总结了经济特区法规制度实施所体现出来的这两个理论意义。在全面、准确地认识经济特区法规制度法治意义的基础上,我们也就能更加自觉地“用好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


*2018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水资源管理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浙江省综合治水实践”(18NDJC016Z)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