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产业4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作者:毛少莹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将4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为四个阶段。即: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的萌发期;市场导向为主,外向型经济、高科技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自发成长期;政府导向、市场驱动、科技助力三重作用下的高速成长期;以及迈向建设粤港澳大“人文湾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新阶段。其主要成就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发展速度快、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牢固;市场主体多,产品供给能力强;综合实力强;产业门类齐全,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发展速度快,文化科技优势明显;文化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重要基地等。总体看,深圳文化产业不仅在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效地“弥补”了深圳文化积淀薄弱的“短板”,使得深圳借助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后发优势”。以产业化手段推动文化发展对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一)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大背景下,深圳文化产业的萌发期(约1980—1992年)

1980—1992年,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经济特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开展了涉及经济制度、社会管理方式、思想文化观念等领域的若干重大探索和变革。走过了1980—1984年“改革开局”阶段和1984—1992年“对传统体制进行重点突破”的阶段。 [1](P55-69)深圳勇于探索,放松管制,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率先开放的市场,土地、人力资源等,吸引大量外资涌入,全面承接我国香港和台湾、日本、韩国等地产业转移,初步建立起了以劳动力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企业为主体的若干个工业区,各类进出口加工基地,迅速形成“前店后厂”面向国际的外向型经济雏形。

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以市场取向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转轨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不可逆转地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1979年,深圳GDP只有1.96亿元,到1992年提升到317.32亿元,居内地城市第六位(到1996年这一数字突破1000亿元),深圳迅速成为珠三角“世界工厂”的核心区域和全球市场的有机组成。换言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轻的经济特区深圳基本完成了“一次创业”,其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就制度转型的角度看,深圳也在这一阶段先后完成了从“单项突破进展到全面改革的整体制度变迁,初步建立起了经营主体多元化,产权明晰,商品市场发育充分,要素流动相对自由,有一定市场规则,市场中介组织迅速成长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其制度成果不仅领先于全国,并且以一种示范效应将制度信息‘外溢’至国内的改革领域和各个地区。”这一阶段被经济学家称为“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P69-83)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