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产业4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作者:毛少莹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将4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为四个阶段。即: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的萌发期;市场导向为主,外向型经济、高科技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自发成长期;政府导向、市场驱动、科技助力三重作用下的高速成长期;以及迈向建设粤港澳大“人文湾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新阶段。其主要成就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发展速度快、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牢固;市场主体多,产品供给能力强;综合实力强;产业门类齐全,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发展速度快,文化科技优势明显;文化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重要基地等。总体看,深圳文化产业不仅在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效地“弥补”了深圳文化积淀薄弱的“短板”,使得深圳借助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后发优势”。以产业化手段推动文化发展对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就文化产业的情况看,这一阶段由于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带来的全球市场分工的改变,深圳不断承接境外多地产业转移,发展起的大量“三来一补”企业中,包括了不少以印刷、动画、珠宝首饰、玩具礼品等为主的“文化制造业”,深圳文化产业开始萌生。当然,这一阶段深圳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基本由政府主办的文化事业单位“包揽”供给,“文化”与“政治”两大领域高度“领域重合”,[2-4]文化市场付诸阙如。深圳作为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场”、对外开放的“窗口”,随着港台流行曲、港产片(深圳可收看香港电视)、外国原版书、影视光碟等开始大量涌入深圳,文化氛围日益开放。加之大量外商的涌入,新的多元化的文化娱乐需求迅速产生。1980年,深圳出现了第一家歌舞厅;1993年深圳首次开展文稿拍卖,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文化生产领域。各种音乐茶座、酒廊、卡拉OK、的士高、桌球、电子游戏机、录像投影厅等如雨后春笋出现,社会办文化娱乐业、文化服务业呈现全面发展态势。[1]总体看,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向了以满足广大市民、外商、外来务工人员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的市场化发展之路,事实上,到1980年代中、后期,深圳已经发展起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繁荣兴盛的文化市场中产生了众多的文化业态,成就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2]

与此同时,深圳传统的文化事业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为边陲小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文化基础十分薄弱。[3]在《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特区举办教育、文化、卫生和各项公益事业”的规定,以及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要求下,深圳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行政、党政统一的文化行政管理架构;“勒紧裤腰带”兴建了第一批“八大文化设施”,创建《深圳特区报》、深圳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等重要文化机构,并开始了以“以文养文”为代表的文化体制改革尝试,诞生了文化局下属的“深圳文化企业发展公司”等。[4]需要指出的是,或许正是由于深圳文化基础薄弱,市场机制灵活,社会开放度高,多元文化需求大,深圳这一时期也兴起了“社会办文化”的热潮,诞生了如华侨城集团以“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5]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以“博雅艺术公司”为代表的合资文化企业等。而起步较早的深圳印刷业,更是依托市场力量,到1990年代初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印刷中心。印刷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深圳平面设计行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深圳设计业的勃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5]

综上,改革开放、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角色定位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是推动形成这一时期深圳文化风气开放、文化市场活跃、文化消费多元、文化娱乐业发达,尤其“文化旅游”“文化制造业”等文化产业迅速萌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左右,深圳仅歌舞厅就达到346家,拥有座位9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参见:蔡德麟.深港关系史话[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335.

[2]1990年,深圳已有录像制品企业12家,录像放映场62处,图书门市部28间,大型游乐场5处,桌球768台,电子游戏机650台,总投资累计5亿多元。参见: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圳特区十年[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0:131.

[3]深圳原为宝安县的一个镇。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仅有建于1949年的人民电影院,建于1958年的深圳戏院和建于1975年的深圳展览馆。许多区、镇、村原有的文化室被改造成三来一补工厂。参见:深圳博物馆.深圳特区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26.

[4]1988年,这一公司管理的文化企业达到28家,营业额达7705多万元,实现利润929万元,上交各类税金178万元。参见:深圳经济特区年鉴编辑委员会:深圳经济特区年鉴[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263.  

[5]“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分别于1989,1991年建成开业。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