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思性的儒学”—以梁漱溟思想中的“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为中心*

2021-08-12 17:59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梁漱溟形成自己的儒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项运动在梁漱溟的儒学形成中具有“事件”性的哲学意义。根据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的说法,“事件”意味着与过去不一样的“新的到来”(advent of freshness)[3]。直到通过五四运动这个“事件”,中国知识分子才有机会提出“我们是谁”,“什么是中国”的哲学质疑。这些问题,只有在自觉认识到关于“我们”或“中国”不可能再有统一的答案时,才能被提出来。换句话说,通过五四这个“事件”,新的已经到来,人们因此在认同感上经历混乱的时候,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被提出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势中,最积极提出这些哲学问题的人正是梁漱溟。他通过西方这个“优越的他者”来质疑中国文化的自我中心秩序,并想重新改变这一秩序。在梁漱溟看来,态度、见解和生活层面的改变比理论层面更为重要。1921年出版的梁漱溟的《哲学》就是其结果。28岁的梁漱溟因为这本书一举成名[4]。罗志田认为,其影响力并不比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低[5]。


[3]Badiou,“Philosophy and Politics”, Radical Philosophy96, July-August1999, p.30.

[4]罗志田用“暴得大名”来形容他的成名,见其《异化的保守者:梁漱溟与“东方文化派”》,《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3期,第64页。

[5]罗志田:《“梁漱溟之问”的双重时代性》,《北京日报》,2016年9月19日,第20版。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