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与话语权构建*
2021-08-30 15:5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冲击—回应三种思想框架采取的做法各不相同,但实质上都对中国道路话语权的构建产生了巨大影响。冲击—回应模式主要通过中国对西方冲击的回应来描绘中国的现实,观察的角度侧重西方冲击一方,尽管事实并非如此。有时仅仅因为历史事件和西方入侵没有联系,或者只是很少的联系,便被完全忽视和省略了。近代—传统模式基本上是冲击—回应模式的放大,其取向是把中国描绘成停滞不前的“传统”社会,有待精力充沛的“近代西方”赋予其生命,把它从永恒的沉睡中唤醒。中国就像一头睡着的“野兽”,西方就像“美人”,经她一吻,千百年的沉睡被打破,她用魔幻般的力量把本来将永被封闭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西方入侵被美化成了救世主,凡属重要的历史变化都被定义为西方自身经历的近代社会进程,中国面临的必然是一场败局。没有西方,不可想象中国会发生任何近代化的变化;同样不可想象的是,除了近代化的变化外,还有任何什么变化称得上重要的历史变化。至于帝国主义模式则把工业化的对外扩张描绘成一件完全的好事,并且一样认为中国社会缺乏必要的历史先决条件,无法独立产生工业革命,因此得直接或者间接地依靠西方入侵提供这些条件。“屈辱的世纪”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脆弱感情造成了深刻影响,然而,如果据此就断言:中国人曾在其他所有种族面前都感到自卑,那就错了。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中国人在现代历史中长期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但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民族。的确,中国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曾自卑过,但这个阶段相当短暂,中国人很快就恢复了自信。这种民族自豪感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心理机制,用来对抗帝国主义的干涉,并使自己的生活显得不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