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与话语权构建*
2021-08-30 15:5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二、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话语权构建的历史影响
尽管作为严肃的学术分析框架,冲击—回应模式的鼎盛时期是在五六十年代,但它对教科书和其他大学教学资料影响至今。特别是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出之后,最大的误导在于这种话语范式在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史观模式,严重影响了从中国社会内部总结现代化道路规律的方法论,这种近现代史分析模式需要重新认识。这一模式有许多歪曲事实:如费正清为了说明中国对西方挑战回应不力,不得不反复使用中国社会的惰性这一说法来勾画—甚至歪曲丑化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世界没有关联的侧面,诸如中国的政治架构、社会经济和思想等方面。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个门槛必须面对,就是西方话语权,没有话语权是无法真正崛起的。西方在“软实力”上针对中国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话语制衡”,即以西方话语为武器,不断设置各种瓦解中国人心的议题和话语,使中国思想界陷入混乱,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学者要从僵化和偏见的西方话语中解放出来,中国崛起的伟大实践早已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解释能力,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而不是在学习西方中迷失自我,做西方话语的“传声筒”。因此,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自信历史影响的实质是构建中国话语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