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与话语权构建*
2021-08-30 15:5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随着中华民族的优越感在19世纪遭受重创,中国人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自我认知过程。培养一种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时间,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心态自然不同。中国正向现代化迈进,欧美已达到后现代化社会。相比较而言,欧美发达国家没有赶超别人的动机,也没有怕别人追上的焦虑。事实上,欧美这种原发式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从来都没有过追赶的焦虑心态。社会学家费孝通最早意识到社会心态危机,他在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作题为《中国城乡道路发展》的演讲时,首次提出在对生态秩序研究之外,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心态秩序。他当时提出,中国人能否做到“安其所,遂其生”,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一种成熟自信,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种信念。然而,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中国人始终深处社会急剧的变化场景之中,心态起伏较大,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判断始终处于新奇之中,直到2000年以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没有再出现新中国前50年中出现过的大起大落,社会心理承受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社会心态趋于稳健从容。人们不再固执于某一个极端,既不会固守理想而无视现实,也不会屈从现实而放弃理想,他们会在两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道路自信与道路话语权正是建立在这种成熟稳定的社会心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