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思想中的艺术与道德
2021-09-15 14:4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不过桑塔格并不否定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联系。她虽然反对要求艺术家具有明确的道德目的,但她倡导艺术的道德性,即她所说的“新感受力”。桑塔格具体解释了“新感受力”的内涵:“这种新感受力必然根植于我们的体验,在人类历史上新出现的那些体验—对极端的社会流动性和身体流动性的体验,对人类所处环境的拥挤不堪(人口和物品都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激增)的体验,对所能获得的诸如速度(身体的速度,如乘飞机旅行的情形;画面的速度,如电影中的情形)一类新感觉的体验,对那种因艺术品的大规模再生产而成为可能的艺术的泛文化观点的体验。”[2](P343)可以说,“新感受力”存在的领域非常广泛,在音乐、电影、建筑、绘画、雕塑、舞蹈等领域都可以看到“新感受力”的典范作品。“新感受力”的典范作品不注重思想内容与道德教化,其艺术形式具有先锋性、实验性,超越了传统道德观念与传统媒介形式,通过大量吸收后工业社会的科技因素实现创新。“新感受力”作为审美感受能力“诉诸物质的形式感”[4],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它否定传统的权威性和同质化的总体性,肯定不可通约的异质文化,追求多元性、差异性。
因而桑塔格提出“新感受力”着重强调的是对艺术形式的敏锐感受力,而不是道德观念或道德情感的表达,也就是削弱艺术作品中理性道德判断,重视通过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形式、风格更新人们的感官系统,拓展感性生命的丰富性。所以桑塔格认为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首先并不是因为表达了某种道德观念或道德情感,而是因为改变了人的感觉和感受力状况。反对阐释就是使艺术摆脱专注于发掘社会道德的深层意义的束缚,让艺术在新感受力中成为自身。艺术通过保持自身的感性形式特质一方面突破道德理性一元主导的宰制,另一方面克服被资本、权力控制的现代生活导致的麻木凡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