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路径研究

作者:李文静  2019-12-09 17:17  新传播    【字号:  

习近平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挖掘,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各个时期党建思想的深入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搏;以新时期中国具体的建设实践为导向基础,赋予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内涵。这是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也是其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发展的动力要求。实践基础上的批判与继承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建思想上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1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与影响力,在数千年间绵延丛生,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着成熟坚定的方向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生动呈现,他在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吸纳百川,在传承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大同理想,天下为家”与“中国梦”下的党的领导

“同”是先秦哲学思想中重要的概念范畴,“和”与“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性,《吕氏春秋·有始》提到:“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尚书·洪范》记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这实际上就是在协调众人意见的基础之上,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实现众人的最大幸福公约数。《庄子·在宥》说:“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于大同,大同而无已。”《道德经》52章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大同是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万事万物在世间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宿。

大同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是一种美好的社会愿景,漫长的中国历史,无数的仁人志士都为了“大同社会”的目标奋斗,成就源源不断的精神长流。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和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样的渊源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发展,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这样的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建设性意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同时他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3,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照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国梦根植于大同理想的文化土壤之中。

当前我国正处于“四个全面”的建设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党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重构等系列问题,它们与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将党的建设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当今中国的特殊国情赋予党的历史使命,也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向心力的关键一环。同时,党建工作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实现,“只有首先把我们的党建设好,才能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才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奋勇前进。”4因此,我们要从思想、组织、纪律、作风等方面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奋勇向前。

(二)“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与反腐倡廉的党建工作

廉是中国传统官德的一个基本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

廉者国之维。清廉一种美德,是古往今来从政为官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廉为国之本,清为政之根。《道德经》54章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1.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第2版。   2.《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第1版。   3.《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4.靳志强:《论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科学体系、特征和意义》,《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