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路径研究
作者:李文静 2019-12-09 17:1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习近平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挖掘,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各个时期党建思想的深入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搏;以新时期中国具体的建设实践为导向基础,赋予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内涵。这是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也是其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发展的动力要求。实践基础上的批判与继承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建思想上的重要体现。
乃普。”习近平曾提到:“南宋吕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这些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今天读来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1
廉政以为民。为政就是为民。《尚书·尧典》说:“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墨子·节葬下》说:“兴天下之利,除天下这害。”《战国策》说:“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华之一。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廉政的根本,只有培根固本,才能治国宁邦,长治久安。《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管子·牧民》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本思想表现在经济上,便是保障民众物质生活丰裕。春秋管仲认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论语·颜渊》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西汉贾谊认为:“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贪苦民为罪。”(《新书·大政上》)为此,永不动摇信仰和永不脱离群众的两条红线,一直贯穿在习近平的讲话之中。
惩贪安民本。贪污腐败是寄生在政体上的致命毒瘤。法律是反贪治贪的重要武器,既要惩贪、除贪,更要防贪、禁贪,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宋代的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2贪官污吏的贪腐行为导致王朝财政亏空枯竭,贪官一旦贪腐,终身不再使用,不可复以官爵。时下,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为夺取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
(三)“道之尊,德之贵”与现实实践的“再中国化”
在习近平的诸多关于党建的论述中,道德占据重要的位置。道德不仅仅是“立人”之本,也是进行国家建设的基本性工作。“道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道德经》。道德的本意是帮助人,而非约束人,因此是需要人自身的高度自觉、信念和良知来维系的。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没有道德的浇灌,价值的共识,社会主义建设就只是空中楼阁,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行。习近平反复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关键一步。因此习近平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道德的意义重大,但是道德并不是一种空谈与想象,以社会性的共识力量为导向,在实践中加强对道德本身的认识,以点带面推行道德建设。党员干部与党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党建》,2008年第6期。 2.包拯:《包拯集校注》,黄山书社,1999年,第33、34页。 3.《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第1版。 4.《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 5.《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 6.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