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与深圳文学发展

作者:周思明  2019-12-09 17:11  新传播    【字号:  

深圳作家注重个性,我写我心,呈现多元共生、各擅其场的书写状态,这是深圳文学的魅力和特点所在。与此同时,深圳文艺批评也别具特色,门类齐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深圳文学如何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扬长补短,如何创造新的更大辉煌,需要深圳作家、评论家们勠力同心,做出进一步思考,付出更多的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不负时代赋予深圳的伟大历史使命。

其实,深圳文学形成流派是最有条件的,深圳是最早创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地区,深圳文学不可避免地也最早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而蕴涵了越来越多的异质成分。越来越喧嚣、越来越怪异的世俗诱惑,使得深圳文学开始打破英雄神话的围城,变得更加大众化、通俗化、个性化、市场化1。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空前浮躁和焦虑的地带。对深圳作家而言,他们所遭遇的诱惑,远比外地作家大得多,他们在从事艰苦而清贫、寂寞而茫然的写作活动时,遭受着物质匮乏、稿费低廉、浮名无用等多重炼狱的煎熬。在此背景下,处于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的深圳文学,其步履还不够稳,其发声分贝尚不均衡。如果放在全国文学天平上考量,文学深军的分量有待增加,这从近40年来深圳至今没有一位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极少来深之后的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得到印证。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它以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接纳来自五湖四海乃至海外的人们,容纳了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大胆想象,它向着繁复的可能性敞开。这正是深圳文学的魅力所在2,也是深圳文学流派形成的大好契机,深圳的作家们彼此不相像,各自有差异,呈多元开放、众声喧哗状态,这是深圳文学的优势,也是深圳文学的特点。但也要看到,深圳文学缺少厚重历史感和宏大叙事的整体表现、高峰性、经典性的作家作品匮乏,这个短板、缺陷是与深圳特区从社会到经济到文化的“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导向是分不开的。这些,显然是深圳文学形成更大影响力、冲击力的障碍。其实,在我看来,有无流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巨大型城市,一定要有10个左右代表性作家,5个左右重量级作家,1-2个左右领军人物。如此,才能带动这个城市的文学队伍向着文学高原、高峰挺进。对于文艺评论,也是一样。毕竟,创作与评论,乃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亦不必独宠。

七、深圳文学的反思与展望

近40年筚路蓝缕的跋涉,深圳作家写出大量文学文本,为当代中国文学界所关注。处于浮躁、动荡、商业语境下的作家,有了比较自觉的角色意识和写作方向,为当代中国文学百花园增添了新的品种。严格地说,深圳文学发展总体上与特区在全国的形象与巨大影响力还是不够平衡的,特区的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惊心动魄,人物与故事很多,但有影响力的鸿篇巨制太少。深圳有着别的城市所没有的经济、政治、社会、地缘、人文独特资源,深圳文学对此虽有涉及,但在深度开掘和阐释力度上显得不够,方法、思路也显得单一3,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与变化。

陈寅恪先生1929年为王国维题写碑文时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些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作品,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立思想的自觉和能力。反之,由于缺乏这种思想素质,有些作家虽然时有作品发表4,但只是语言和故事的独特所致,其作品尽管可圈可点,但从情感上不能打动人、感染人,缺乏文学感动的魅力。深圳文学对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已然形成一个冲击波,占有广东的半壁河山,甚至像李敬泽所说的,已经“部分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版图”。但与此同时,深圳文学从宏观整体上凸显深圳改革开放巨大辐射力、穿透力显得不够强劲,而这需要深圳的社科界、文化界与文学界来联手来做出新的努力。深圳文学呼唤思想的升华、美学的升华、艺术的升华。深圳作家要把握生活和理解当下,了解人的需要、思想、心理动态,打开思想视界,突破认知局限,向社会科学包括哲学、历史、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典籍要能源,避免同质化,追求个性化,寻求新发展、闯出新路径。


1.张军:《深圳学派建设要有问题意识》。   2.陈劲松:《深圳文学的当下处境与前景》。   3.4周思明:《30年深圳文学反思》。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