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哲学视阈下虚拟主体实存性论析*
作者:赵建伟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当虚拟四维时空性质的增强现实进入主体实践认识范围,主体为了应对虚拟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挑战,分化出虚拟主体与现实主体。
[摘 要] 当虚拟四维时空性质的增强现实进入主体实践认识范围,主体为了应对虚拟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挑战,分化出虚拟主体与现实主体。基于系统观的方法论,通过分析虚拟四维时空、虚拟主体实存的唯物论和认识论基础以及虚拟主体与现实主体的相互作用与规定,论证了虚拟主体的实存性。推动主体哲学研究进入新阶段,为系统哲学和虚拟哲学研究开辟新天地。
[关键词] 主体 增强现实 系统哲学 虚拟主体 实存性
[中图分类号] N94-02; B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19)03-0032-07
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全球76.34亿人口中,“超过42.08亿人口使用互联网。”1[2]这标志着个人、群体和国家及其生产活动,均被叠嵌并入到全球虚拟网络,虚拟社会得到建构,虚拟主体及其实存性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虚拟主体的实存性,可以从内涵、虚拟四维时空、客观物质性、人的未限定性、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获得自身的实存性证实。
一、虚拟主体实存的内涵分析
虚拟主体概念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结果,虚拟时空、虚拟实践和虚拟社会是虚拟主体提出的物质基础。因此,虚拟主体是虚拟时代人们关于主体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流动空间、虚拟社会和虚拟时空,尤其是增强现实以其革命性推动主体发展的必然结果。犹如马克思所言:“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2[3]当虚拟主体及其实存性的条件已经存在且不断丰富,人们也就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展开了虚拟主体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产生了丰硕成果。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关于虚拟主体内涵的界定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但在虚拟主体的非实存性问题上却具有一致性,即主张虚拟主体的非实存性。这些成果均由于符合同期的虚拟生产实践和生存方式,使得这些虚拟主体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同时代合理性,这为后续虚拟主体及其本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借鉴。但任何理论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全球42.08亿个人主体生存、实践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网络,尤其
[1]*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项目号2017JKDY18)的阶段性成果。
[2]1World Internet Users Statistics and 2018 World Population Stats.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