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社会革命视域下的五四精神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张宗兰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从伟大社会革命视角探讨五四精神及其当代启示,这是研究五四运动的视角创新。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虽然并未在任何政党的领导下进行,但是一场具有开创意义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就五四运动的初衷而言,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旨在救国图存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就其过程而言,青年知识分子以朴素赤诚的爱国情怀、以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以国际局势和中国的现实处境为前提进行考量,从知识精英创办《新青年》进行思想文化层面的呼吁,到深入群众引领群众罢工游行进行直接的政治参与;从启发觉悟改造个体到奉行各色的“主义”改造社会,最终走向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选择。他们发动了一场启发民智的文化运动、反帝又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以及实现价值革新的思想运动。其社会变革层面之广,卷入工、农、商、学界各阶层民众之多均是前所未有的,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就其结果来看,五四运动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唤起民众,走向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走向了革命。五四运动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青年革命骨干得到历练成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是“五四运动的儿子,其‘政统’和‘道统’均来自‘五四’”[1]。在五四运动过程中,青年知识分子因爱国而救国、因救国而启蒙,进而改造社会,成为革命的急先锋,展现了20世纪的青年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从五四运动掀起的社会变革、对共产党的孕育,到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一系列的伟大社会革命始终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本质都是通过整体性的社会变革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血雨腥风的年代,帝国主义价值链条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已经没有独立发展的空间,基于先生存后发展的逻辑,必然首先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后方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远离了黑暗动荡的社会环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语境下,无须谈“革命”色变,无须“告别革命”,仍然需要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发扬和继承五四先驱的革命精神,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二、作为社会革命意义的五四运动及五四精神

作为内忧外患的被动回应,近代中国开启了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渐次深入的现代化道路探索。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实践失败,专制独裁和军阀混战的镜像,使青年知识分子深感国民性的不觉悟与西方民主政体之不契合,实现救亡图存非进行一番变革不可。作为意在实现古老中国现代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知识分子在文化层面向封建文化猛烈开炮、在五四游行中奔走呼号、在国内外局势交织中渐次实现了价值的选择和嬗变。正如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作为历史事件、作为文化符号、作为价值标识,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和精神深处。”[2]五四精神因此变得具体可感,有着穿越时空的伟力,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有借鉴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多重革命面相

1. 文化变革的五四运动  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封面印制法文而效仿法国大革命,因陈独秀北大文科学长的身份汇聚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陈独秀以战斗之姿对于传统文化的猛烈抨击,与《东方杂志》展开一系列中西文化论战;在民国时期已成为共识的“民主”和“科学”理念的影响下,作为《青年杂志》副刊的《每周评论》直接以“谈政治”为宗旨;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创办《新潮》,意味着“学生辈正式以群体的形式加入到 ‘运动’中来。”[3]当时知识青年通过阅读报刊、街头讲演、


[1]欧阳军喜:《历史与思想:中国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30页。

 

[2]杨凤城:《五四运动专题研究》,《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3]5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3页,第53页。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