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欺凌的治理体系研究— “伦理+法治”的分析框架

作者:邓达奇 戴航宁  2021-09-15 14:41  新传播    【字号: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欺凌事件频发,态势愈加严重,本文基于以往国内外校园欺凌防治经验的总结与积累,进一步探寻本土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成为紧迫的时代学术命题。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文件首次采纳“校园欺凌”这一概念,为治理体系的学术探究提供了统一的话语平台。校园欺凌终极意义上是人际关系的“失范”,从“伦理”与“法治”两个维度出发可构建防治校园欺凌的理论基础,伦理之“善”为校园学生交往铺垫主体间沟通的认知基础,法治之“善”以“人是目的”为特殊意志的化身强调维护学生人格尊严的国家义务。在治理策略上,美国的反霸凌法+干预计划、英国的零容忍政策、新加坡的综合策略以及日本的反欺凌专门立法体系为我国提供了有力借鉴。具体到我国的治理策略层面,在“伦理”维度上应注重学生的主体间性、“教育至善”引导校园多元共治,在“法治”维度上注重“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互补、“三权互动”配合与“四位一体”的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形成反校园欺凌本土式综合治理体系。


[11]Habermas, J.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1996.  

[12]安德鲁·埃德加.哈贝马斯.关键概念[M].杨礼银,朱松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3]张新民.校园欺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2):12-23. 

[14]林斌.台英校园霸凌防制政策之比较分析:教育法之观点[J].教育经营与管理研究集,2014(10):1-26. 

[15]John Finnis.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0.

[16]范奇.高校“本转专”行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审视[J/OL].重庆高教研究,2019:1-14[2019-07-10]. ht t p:// k n s.c n k i. ne t / kc m s/de t a i l /50.1028. G4.20190225.1657.004.html. 

[17]格奥格·耶里内克.主观公法权利体系[M].曾韬,赵天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18]陈真亮.环境保护的国家义务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19]孟凡壮,俞伟.美国校园欺凌法律规制体系的建构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7 (11):44-46. 

[20]杨春华.反校园欺凌立法评估机制研究—基于美国反校园欺凌立法的经验与启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7(6):105-110.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