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欺凌的治理体系研究— “伦理+法治”的分析框架
作者:邓达奇 戴航宁 2021-09-15 14:4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欺凌事件频发,态势愈加严重,本文基于以往国内外校园欺凌防治经验的总结与积累,进一步探寻本土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成为紧迫的时代学术命题。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文件首次采纳“校园欺凌”这一概念,为治理体系的学术探究提供了统一的话语平台。校园欺凌终极意义上是人际关系的“失范”,从“伦理”与“法治”两个维度出发可构建防治校园欺凌的理论基础,伦理之“善”为校园学生交往铺垫主体间沟通的认知基础,法治之“善”以“人是目的”为特殊意志的化身强调维护学生人格尊严的国家义务。在治理策略上,美国的反霸凌法+干预计划、英国的零容忍政策、新加坡的综合策略以及日本的反欺凌专门立法体系为我国提供了有力借鉴。具体到我国的治理策略层面,在“伦理”维度上应注重学生的主体间性、“教育至善”引导校园多元共治,在“法治”维度上注重“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互补、“三权互动”配合与“四位一体”的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形成反校园欺凌本土式综合治理体系。
[21]孙继静.美国反校园霸凌法律政策探究及启示 [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91-96.
[22]杨军,王学栋.英国反校园欺凌之经验与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8):13-19.
[23]李珊.新加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机制及启示 [J].当代青年研究,2017(3):124-128.
[24]陶建国.日本校园欺凌法制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15(2):55-62.
[25]任海涛,闻志强.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J].复旦教育论坛,2016(06):106-112.
[26]张子豪.美日关于“校园霸凌”问题处理的现实性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66-68.
[2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EB/OL],[2019-07-12].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1804/ t20180428_334588.html.
[29]Juvonen, J., S.Graham. Bullying in schools: the power ofbullies and the plight ofvictims[J].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2014,65(1):159-185.
[30]刘旭东.以学校为主导:台湾校园欺凌治理经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