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文化转向与批评转型*

作者:刘建平 徐瑞宏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文艺批评进入了以移动智媒为载体的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加速”,速度通过数字规定和记录生活而解构了人类完整的生存体验。移动智媒的“泛视觉”转向重塑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年轻世代从社会文化的学习者、被驯化者一跃而成新的公共话语的建构者、主导者,使得当代文化具有“后喻文化”的特征。由“加速”文化而形成的“微批评”,使批评者沦为被碎片化信息所驯服的沉默的大多数;“泛视觉”文化颠覆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形成了以感官认同为代表的“养眼”主义批评观;年轻世代成为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主体,批评意识的“钝化”使得文艺批评成为缺乏深度、没有历史感的“轻批评”。数字时代的文艺批评转型有待“祛魅”。从批评方法上看,新媒介文艺批评是数字技术介入人文研究的一种形式,大数据代表着一种新的批评理念;从价值更新趋势来看,由代际冲突导致的文艺批评价值分化、“部落化”将成为一种常态;从话语创新的角度看,新媒介文艺批评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在社会领域和文艺批评中的主体性地位。我们应将新媒介文艺批评看作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具有更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批评话语诞生的契机,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一个新视域。


从根本上讲,文艺批评是对文艺作品存在状态的反思,更是对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反思,只要这种反思不停止,文艺批评将会继续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有益的启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智慧和动力。在数字时代复杂多样的批评话语和价值观念中,我们要注意对多元的文艺批评价值和批评话语进行甄别、辨析和反思,建构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20](P16)的新文艺批评体系。同时,创建和完善一个宽松、包容的文艺批评审查制度和舆情监督机制对于维护健康、自由的言论空间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提供的平台,调动年轻世代参与文艺批评的热情,把新媒介文艺批评当作一种开展大众审美教育的新途径,当作一种新的公共话语的建构平台,使其在促进不同群体价值对话、塑造民众现代人格和提升大众审美品格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钟雅琴.沉浸与距离:数字艺术中的审美错觉[J].学术研究,2019(8):170-176.

[3][法]保罗·维利里奥.解放的速度[M].陆元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美]爱伦·坡.诗的原理[M]//徐京安等主编.唯美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Murray,Janet H,Hamlet on the Holodeck:the future of Narrative in Cyberspace[M],New York: Free Press,1997.

[8][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