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文化转向与批评转型*
作者:刘建平 徐瑞宏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文艺批评进入了以移动智媒为载体的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加速”,速度通过数字规定和记录生活而解构了人类完整的生存体验。移动智媒的“泛视觉”转向重塑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年轻世代从社会文化的学习者、被驯化者一跃而成新的公共话语的建构者、主导者,使得当代文化具有“后喻文化”的特征。由“加速”文化而形成的“微批评”,使批评者沦为被碎片化信息所驯服的沉默的大多数;“泛视觉”文化颠覆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形成了以感官认同为代表的“养眼”主义批评观;年轻世代成为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主体,批评意识的“钝化”使得文艺批评成为缺乏深度、没有历史感的“轻批评”。数字时代的文艺批评转型有待“祛魅”。从批评方法上看,新媒介文艺批评是数字技术介入人文研究的一种形式,大数据代表着一种新的批评理念;从价值更新趋势来看,由代际冲突导致的文艺批评价值分化、“部落化”将成为一种常态;从话语创新的角度看,新媒介文艺批评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在社会领域和文艺批评中的主体性地位。我们应将新媒介文艺批评看作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具有更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批评话语诞生的契机,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一个新视域。
三、文艺批评“祛魅”与转型
不难发现,无论是情绪批评、“养眼”批评还是价值虚无主义的“轻批评”,新媒介文艺批评都呈现出鲜明的反理性倾向。传统的文艺批评范式对很多新出现的文艺现象和以新媒介为载体的新形态文艺作品无力作出有效的阐释,由此导致的“失语症”的困境又进一步引发文艺批评领域反理论化的冲动,新媒介文艺批评有从一种理论性的建构而蜕变为大众文化消费品——“媒介批评”的危险。文艺批评的转型有待“祛魅”——它既要褪去传统高深莫测的、以假大空的概念和理论唬人的“神圣”面纱,又要祛除“微批评”感官化、非历史性的娱乐消遣倾向,要充分发挥数字媒介在文艺批评价值上的导向作用,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一个新视域。
首先,从批评方法上看,新媒介文艺批评是数字技术介入人文研究的一种形式,大数据代表着一种新的批评方法和理念。数字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大数据”的概念,主要指数据在“数量”上急剧增多超出了传统的数据库的收集、存储的能力,数字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符号,对这些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归纳和处理能够产生重要的商业价值,数字因此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的自然资源——信息资源。以大数据为方法,形成了一个横跨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2008年,Nature杂志刊发了关于大数据的系列论文,正式将大数据界定为一种新的分析理念和方法。[13]数字时代有多少文学写手,就有多少文艺批评家,网络搜索、点评互动、网络留言、微信朋友圈转发转载等都成为文艺批评的表现形式,海量的文艺作品和海量的文艺批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以往的文艺批评经验。新媒介文艺批评具有高度的“互动性”,网络技术将图片、声音、动画、文字、评论杂糅在一个文艺批评多维展示的空间里,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巧妙地将各种不同视角、不同风格的文艺批评信息和资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文献资源库。每一个链接都可以通向其他的文本,一个网络节点指向不同信息的可能性会以n次方的比例爆炸式增长,跨越题材,跨越学科,从而围绕着艺术作品形成了一个以批评为中心的、包含着超载资讯的“超链接”资源中心,这构成了文艺批评大数据分析的信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