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2021-08-12 17:59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王阳明以“心即理”的理论,彻底翻转了朱子所建立以“性即理”为基础的解经典范,完成了从“理”学到“心学”的典范大转移,这是荒木见悟(1917~2017)先生所谓晚明“新四书学”[85]的一大重要趋势。在这种“心”学昂扬的新趋势中,明末文人张岱(1597~1685?)说:“余幼尊大父教,不读朱注”[86]。黄宗羲(梨洲,1610~1695)写《孟子师说》,在序中也感叹:“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宜其学者之愈多而愈晦也”[87]。阳明学大兴之后,朱子学的诠释典范已经被取代。
以上说明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所见的两次诠释的理论基础的大转变,当然并不是说东亚儒家史上只有这两次经典诠释理论基础的转折。事实上,17世纪以降东亚各国“气”论的兴起及其流衍,并主导经典解释的方向,就可以被视为“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88],也可以视为经典诠释典范的第三次大翻转。因杨儒宾先生已有专书申论东亚近世的“气”学,本文为节省篇幅,就不再重复,仅以前二次转变作为理论探讨的重点。
[85]参考荒木见悟:《明代思想研究──明代における儒教と佛教の交流》,創文社,1972,第300~304页。
[86][明]张岱:《自序》,《四书遇》,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
[87][明]黄宗羲:《孟子师说》,收入《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册,第48页。
[88]杨儒宾:《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