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2021-08-12 17:59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在朱子的经典诠释文字中,“道”字的内涵较为宽广,朱子所撰《周礼三德说》有以下一段文字:

或问:师氏之官,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何也?曰:至德云者,诚意正心,端本清源之事。道则天人性命之理、事物当然之则,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也。[93]

朱子解释《周礼》时所说的“道”,包括作为形上学(“天人性命之理”)、社会学(“事物当然之则”)与政治学(“治国、平天下之术”)的“道”。但是,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子特重“道”之形上学面向,例如他解释《中庸》第29章“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一语时说:“道,兼法则而言”[94];解释《论语·里仁·8》“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语时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95]诸如此类诠释下的“道”,基本性质是属于形上学或宇宙论层次的“事物当然之理”。这种作为形上之理意义下的“道”,不仅与朱子将伦理学建立在宇宙论或形上学基础之上的基本思路若合符节,也成为朱子解释《四书》的关键词。那么,反对朱子的诠释典范的儒者,采取何种诠释策略才能有效地颠覆朱子学典范并重建新典范呢?最有效的策略,就是从关键词“道”的再定义入手,我们以17世纪古学派伊藤仁斋、18世纪日本古文辞学派荻生徂徕以及18世纪朝鲜丁茶山为例,阐释日韩儒者通过“道”的再定义而进行对朱子学的批判。


[93]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67,《朱子全书》,第23册,第3261页。

[94]朱熹:《中庸章句》,收入《四书章句集注》,第50页。

[95]朱熹:《论语集注》,卷2,收入《四书章句集注》,第95页。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