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2021-08-12 17:59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仁斋、徂徕与茶山重新定义“道”的时候,心中均有一个“不在场的他者”,他就是从14世纪以后成为东亚儒者阅读经典时巨大的“诠释的权威”──朱子及其四书学诠释体系。
仁斋、徂徕与茶山从孔学最重要的关键词“道”切入,赋予“道”以全新的意涵,就取得了从“部分”颠覆“全体”的能力,开启经典诠释的新典范。这样的诠释策略,不仅见之于“道”的新诠,也见之于对孔学核心价值“仁”的再解释,日韩儒者拆解朱子学的形上学基础,并从社会学与政治学立场重新定义“仁”,我在拙著中已有所探讨[106],所以在此不再赘述。从关键字词切入,给予崭新定义,用以翻转旧诠释典范,确实是建立新诠释典范的有效策略。
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之,成功的新诠释典范必须具有融贯性与说服力。所谓“融贯性”,是指新典范虽然从某一关键字词(如“道”或“仁”)的再定义开始建构,但这个关键字词并不是孤立的概念,它与经典的其他重要概念,共构成为如罗孚若(A. O. Lovejoy,1873~1062)所说互有关连的“概念丛”(ideas complex)[107],因此,对关键词的新解释,必须在整部经典的解释中自成体系,前后呼应。所谓“说服力”,是指新的诠释典范一方面必须经得起原典的印证,另一方面又能诉诸读者的“心”之普同性,使经典阅读者获得如张载(横渠,1020~1078)所说的“心解”[108],激起读者心中的共鸣,而使千年如相会于一堂。
[106]黄俊杰:《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台大出版中心,2017年,第4章,第299~330页。
[107]Arthur O. Lovejoy,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1), pp.3-23.
[108]张载:《经学理窟》,收入《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第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