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演化及其成因研究—对深圳资源配置模式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2021-09-15 14:43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创新型先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关于中国城市企业层面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成果有限,更多的是关于全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随着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开放使用,微观企业层面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研究热点。聂辉华等人(2012)[2]、杨汝岱(2015)[3]、张天华和张少华(2016)[4]等指出该数据库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了数据规整建议。李玉红等(2008)[5]、Brandt et.al(2012)[6]、余淼杰(2010)[7]、聂辉华和贾瑞雪(2011)[8]、鲁晓东和连玉君(2012)[9]、毛其淋和盛斌(2013)[10]、杨汝岱(2015)[3]、张天华和张少华(2016)[4]、文东伟 (2019) [11]等使用半参数方法[1]OP法(Olley and Pakes,1996)[12]和LP法(Levinsohn and Petrin,2003) [13]测算中国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中国工业或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提升。整体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既可以来源于绝对的技术进步,也可以来源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14]企业成长(绝对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对整体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可通过BHC分解、GR分解、FHK分解以及MP分解等方法测算,对中国工业或制造业整体生产率的分解测算结果发现,企业演化是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 [5]生产率增长的来源更多是企业成长,其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从而推动生产率提升才是真正的内生增长模式[3]。相比小城市,大城市企业生产率提升更多受益于其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15]

在以上研究特别是杨汝岱研究[2]的基础上,从构建面板数据、资本变量、中间投入、直接材料消耗和劳动力变量处理、价格指数处理等方面规整2005—2014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深圳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深圳制造业资源配置情况,解析深圳制造业效率动态变化。在构建面板数据、资本变量方面进行了改进,如构建面板数据时增加了间隔三年及以上企业的匹配,投资额处理方法相比Brandt et.al(2012)[6]、毛其淋和盛斌(2013)[10]和杨汝岱(2015)[3]更严谨,本年折旧处理方法相比杨汝岱(2015)[3]更严谨。与现有文献对中国数据样本的研究结论不同,深圳制造业资源再配置效应超过企业自身成长效应,样本期间深圳在位企业间资源再配置效应略大于企业自身成长效应,近五年资源再配置效应进一步超过企业自身成长效应。


[1]半参数方法OP法和LP法这两种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计量方法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中出现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问题。

[2]感谢杨汝岱教授帮助,提供《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论文完整版供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