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演化及其成因研究—对深圳资源配置模式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2021-09-15 14:43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固定资产相关指标(原价、净值和折旧)缺失值和异常值的问题。在数据库中,有少量样本的固定资产数据存在问题,如固定资产净值为零或负,固定资产原价为零或负,有企业在连续三年时间内固定资产净值或原价数据存在骤增骤降[7]或骤降骤增[8]的情况,有极个别企业累计折旧小于当年折旧,2005—2007年个别企业、2011—2014年少量企业当年折旧数据为零或负值,2005—2007年个别企业、2008—2014年少量企业累计折旧数据为零或负值,以上情况都视之为异常值样本。2008—2010年非成本费用单位[9]没有调查当年折旧数据。

对2008—2010年非成本费用单位当年折旧数据缺失情况作出处理。杨汝岱(2015)[3]对于当年折旧缺失的样本,使用(当年累计折旧-上年累计折旧)替换,这种处理不符合严谨的会计逻辑[10]。本文用全样本数据(固定资产原价和当年折旧大于0)计算以“行业+企业年龄”分类的当年折旧比(当年折旧/固定资产原价),将此当年折旧比按“行业+企业年龄”分类匹配到2008—2010年各非成本费用单位,与固定资产原价相乘,记为企业当年折旧。

对固定资产异常值样本以及固定资产净值或原价小于等于5000元的样本做剔除处理,形成删除固定资产异常值后的样本数据进行全要素生产率计算,这种删除处理避免了奇异值参与计算导致误差的情况。另外,也采用了调整修正的方式对固定资产异常值进行处理,这样可最大限度保全样本[11],可作稳健性分析之用。


[7]同一企业三年均在库,中间年份的固定资产净值或原价分别是前一年、后一年的3倍以上(而产出不大于前一年,后一年的2倍)。

[8]同一企业三年均在库,中间年份的固定资产净值或原价分别是前一年、后一年的1/3以下(而产出不小于前一年,后一年的1/2)。

[9]规上工业统计调查企业样本分成本费用单位和非成本费用单位两类,成本费用单位需详细全面调查企业的成本费用各细项情况,非成本费用单位仅需调查企业财务状况。

[10]以注释6中资产处理示例表为例,当年累计折旧160万元减上年累计折旧590万元,为-430万元,与当年折旧70万元不等。  

[11]对于固定资产原价为零或负的情况,本文的处理是,如其前后两年均有正值,则将其用前后两年值的平均值替代。如其前或后不在样本中,则先往更前看,用在样本中离其最近一年的正常值乘以行业单位企业固定资产原价增长率(考虑时间间隔)替代,如前面年份均不在样本中,则往后看,用在样本中离其最近一年的正常值除以行业单位企业固定资产原价增长率(考虑时间间隔)替代。这样还不能处理的,说明其只在该年份存在样本中,或其他年份的值也为零或负,对该样本做删除处理。本文对原价不大于10000元的情况也做相同处理。对2005-2007年、2011-2014年当年折旧数据和2005-2014年累计折旧数据异常值的处理为,用全样本数据(删除资产各异常值后)计算出以“行业+企业年龄”分类的当年折旧比(当年折旧/固定资产原价)和累计折旧比(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价),将其按“行业+企业年龄”分类匹配到折旧异常企业,分别与固定资产原价相乘,记为企业当年折旧和累计折旧。对固定资产原价和净值数据在连续3年时间内骤增骤降或骤降骤增的处理为,如在10年内该企业出现2次或以上这种情况,直接将该企业的全部样本作删除处理,其他只出现1次的则用前后两年值的平均值替代中间年份的资产原价或净值。另外对固定资产原价小于固定资产合计这种不符常理的情况也作了调整。在以上涉及固定资产原价或累计折旧调整的,对固定资产净值也相应调整。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