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制度:理解干部概念的两个维度
作者:李美啸 2019-12-09 17:1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出发,当代中国干部概念可以从观念和制度两个维度来理解。前者是从意识的、规范的视角认识“干部”,他们是战争年代革命者形象的延续。革命者在思想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一心为公的精神境界;在行为上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密切联系群众。后者是从组织的、结构的视角认识“干部”,他们是在中共领导的组织中承担特定职责的脑力劳动者。制度中的干部追求个人利益,行为受制度约束。这两个维度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张力,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干部概念,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导军队的骨干也被称作干部。“因为下级干部死伤太多,敌军俘虏兵往往过来不久,就要当连排长;今年二三月间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1。制度中干部的涵义在中共到达陕北、初步建立政权之后逐步明晰起来。此时,党组织不仅仅要领导群众运动,还要管理地区内的公共事务。政权内党、政、军、群系统的划分初步显现,各组织内人员的分工初步形成,“干部”成为与特定职务相联系的脑力工作者。干部是与战士相对的、军队内各层级的领导和骨干。“有一个战士开了小差,干部包藏不报,要这个战士少出公粮干部吃了”2。干部是与勤杂人员相对的党政各部门的领导和骨干。“当经依据简政原则与各该部门性质,决定民政厅本部门干部三十一人,什务人员3十五人;边区保健委员会干部一人;边区防疫委员会干部二人,什务人员一人”4。干部是与人民群众相对的党政部门工作人员。“无论征收和调查均先把干部(特别是乡级干部)本身的问题解决了,再谈人民的个别不积极或偏袒”5。此外,干部也不局限于党内人员,党外人士具有同样的职务,也是干部。如毛泽东曾提出:“凡与我党共事的党外人员,在法律上是与共产党员完全平等的。……在学习上……无论在职干部教育或学校教育,党外人员均与共产党员有同样的学习权利。”6新中国成立之后,除政权建设外,中共还要领导工业和社会建设。因此,延安时期形成的,党政军群系统内的干部与非干部的分类方式也延伸到了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这些组织里,干部是与工人身份不同的脑力劳动者。“工矿企业、事业机关如果需要提拔工人当干部,须经市委批准”7。改革开放后,中共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国家不再干涉私人企业的人事问题。但在中共直接领导的部门,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居委会、村委会等机构中,占据特定职位的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人员仍然被称为干部,如从事领导、管理、技术、文字、教育科研等工作的人员。
(二)制度中干部的特征
制度中的干部,在价值态度、行为方式方面展现出一些不同于观念中干部的特征。第一,追求个人利益。制度中的干部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他们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个人生活,例如家庭生活、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此他们会产生除工作之外的个人诉求。这样,干部的个人目标就与组织目标发生了分离。组织目标可以只是干部诸多人生目标中的一个,甚至组织本身也可能成为干部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干部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秩序确立、个人主义盛行之后。“现在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没有理想、没有纪律的表现,比如说,一切向钱看。……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8。第二,行为受制度约束。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就处于不断地制度化与规范化的进程之中。这种制度化,从横向上看,是干部分工的专业化与管理的类别化;从纵向上看,是干部的等级制与管理的层级制。1953年,中央提出建立干部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在提及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时指出,“由于近几年来工作的分工日益精密,组织机构日益增多,干部队伍迅速扩大,而且多数干部已逐渐并必须进一步在专业
1.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页。 2.4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6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72、318页。 3.什务人员,即勤杂人员,如传达、通讯、勤务、马夫、采买、担水、伙夫等。 5.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447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8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6页。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