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制度:理解干部概念的两个维度

作者:李美啸  2019-12-09 17:11  新传播    【字号:  

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出发,当代中国干部概念可以从观念和制度两个维度来理解。前者是从意识的、规范的视角认识“干部”,他们是战争年代革命者形象的延续。革命者在思想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一心为公的精神境界;在行为上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密切联系群众。后者是从组织的、结构的视角认识“干部”,他们是在中共领导的组织中承担特定职责的脑力劳动者。制度中的干部追求个人利益,行为受制度约束。这两个维度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张力,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干部概念,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指出,干部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党内监督条例》中列出监督的内容之一,即是“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全党令行禁止”。

(二)张力

两种维度之间除了有一致性,还存在着明显的张力。干部出发点的张力。观念中的干部,目标是取得革命胜利,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并不追求个人利益。制度中的干部,则有追求个人目标的取向,他们有个人的私利。因此当中共用一心为公的革命者标准要求有私利追求的干部时,干部追名逐利的行为就是不能容忍的。“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听说去年评级的时候,就有些人闹得不像样子,痛哭流涕”,“你那个什么级,就是评得不对,你也要吞下去”,“共产党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同样的,当制度中干部用私利的正当性来为自己辩护时,中共对干部为公的要求也不会有任何更改。“有人说,现在不要讲‘大公无私’了,因为干部的合理合法利益也要承认,应该是‘大公有私’。这是一个谬论!……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讲了,我们党还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吗?”“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党的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2

干部工作方式的张力。观念中的干部,其工作是需要深入发动群众才能完成的,如游行示威、土地革命、征兵征粮等,只有取得了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而制度当中的干部,处于等级制的结构中,工作内容是由上级安排的,工作成绩是由上级评定的,工作形式是以书面文件为基础的,这几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干部不得不坐在办公室里。因而在事实上,对于制度中的干部来说,深入群众做工作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例如即使是离群众距离最近的社区干部,在多数时候,也很难深入群众,与他们打成一片。而且干部本身就从事与生产者不同的管理工作,不同的劳动分工也将拉开二者之间的距离。“干部脱离群众还有一个根源,就是过去,干部包括我们的军队,生活在群众中,和生产者是接近的,有时自己还种一点地,不种地也能天天看到老百姓,哪一家吃什么饭,哪一家地肥料不够,都清楚。……现在进城了,住大机关了,住的房子很漂亮。……生产者的情感不熟悉了,他们的问题不了解了”3。基于这种矛盾,若中共用观念的标准要求干部与群众在一起生产劳动,会影响干部的本职工作和专业化发展,引发他们的不满。如1960年中央机关下放干部去农村劳动,“很大一部分人由于工作上、生活上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思想很不稳定,工作不安心。其中,有的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不熟悉当地生产、语言,不习惯当地生活,不愿意继续在当地农村基层工作;有少数专业技术干部要求照顾自己的专长,分配做本行工作;有的患了疾病,不能坚持工作;有的家务负担重,要求调整工作地区,以解决其实际困难”4。从干部为躲避劳动下放列举的各种理由可以看出,用强制命令的手段让干部与群众一同生产生活困难重重。同样地,若是转换观念,承认干部脱离群众的合理性,则违背了中共的根本宗旨。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99~400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中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5页。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966)》第40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95页。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