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吉礼中的漆器藏礼现象考论

作者:刘进有  2019-12-09 17:11  新传播    【字号:  

先秦社会器以藏礼,漆器如同青铜礼器一样是时人表达礼差的物化载体。饮食器具、舞乐器具、弓矢、冕冠与车舆等髹漆器物内化了通鬼神、禳灾异、别尊卑、昭名分、辨等威等礼仪内涵,蕴含着尊卑性、通神性、权威性、等级性等礼意特性。因此,以吉礼为中心研究漆器藏礼现象对重新探讨先秦礼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云:“木豆谓之豆。郭璞注曰:豆,礼器也。”《说文·糸部》曰:“彝,宗庙常器也。”作为宗教祭器的漆木礼器,其主要用途便是用来盛放供品,祭祀天地鬼神,使其享用的。另外,九连墩M2墓主身份为大夫级别,拥有如此多的漆木礼器也说明墓主身份德尊贵。因此,这些考古发现的仿铜漆礼器,是作为墓葬的重要随葬器物而存在的,其性质与青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是相同的。1这些漆礼器大都作为祭祀礼器而存在的,同青铜礼器一样,其数量多少及组合情况便是不同等级墓主身份的象征。

二、祭祀中舞乐器具蕴含的礼意

(一)祭祀中木鼓蕴含的礼意

1.木鼓的使用及其蕴含的权威礼意

早期的鼓往往与祭祀有关,“下管鼗鼓,合止柷敔”2。殷墟甲骨卜辞便有祭祀上帝神时击鼓五通的记载:“□:叀五鼓□,上帝若,王□又又?”3祭祀的舞乐器主要指祭祀天地山川与祖先宗庙的舞具和礼乐器。先秦时期生产力低下,古人认为天地山川中藏有神灵,也相信祖先具有灵魂,希望借助舞乐祭祀来祈祷天神、地祇和人鬼保佑风调雨顺、子孙繁茂及社会安宁。

襄汾陶寺遗址大型墓中出土了一系列鼓乐器,“成对的木鼓与石磬、陶异形器(土鼓?)同出,放置位置固定。外壁彩绘,当为文献中的鼍鼓。”4墓群中的M3015:16外壁施赭红底色或粉红色,以黄、白、黑、宝石蓝等色彩绘成图案,有几何纹、云纹等。鼓木架周身髹漆,并有虎纹、饕餮纹等图案。《周礼·地官·鼓人》载:“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郑玄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灵鼓,六面鼓也。社祭,祭地祇也;路鼓,四面鼓也。鬼享,享宗庙也。”5鼓是祭祀天地鬼神的重要祭器,至西周初,以鼓祭祀已形成一套有序的制度。周边的小型墓葬没有鼓乐器之类的陪葬物,大墓中特磬与鼍鼓共存,毫无疑问鼍鼓是用来祭祀的礼器。磬和鼍鼓属于一组礼乐器组合,这便象征着使用者的崇高地位,应等同于后世祭祀时所用的钟鼓之器,田昌五认为鼍鼓属于庙堂之物,显然是王者之物,礼器和鼓乐器结合起来,象征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现了。6其墓主当为掌握着王权与军事权力的贵族首领。大墓还出土有玉钺、石钺与玉刀之类的礼器,当然此处所谓“天子”即部落联盟首领陶唐氏,其身份当等同于黄帝、帝喾与颛顼等部落联盟首领。而三皇五帝时期正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开端,同时亦是私有制和等级社会出现的重要时期。陶寺龙山文化的早期鼍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木鼓7。而墓中鼍鼓显然不是一般乐器,它们作为礼仪的一种器具,是用来祭祀的,是王者权威的象征物,乃是庄严神圣的礼乐器。这也正反映了唐尧时代祭祀制度的完善,漆器在这一祭祀之礼中也得到了完好体现。


1.院文清:《论东周仿铜漆礼器》,《楚文化研究论集》(第11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2页。   2.《尚书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页。   3.屈万里:《殷墟文字甲编考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年,第1164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   5.《周礼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第720页。   6.田昌五:《先夏文明探索》,《文物与考古论集》,第101页。   7.山东大汶口墓葬中鳄鱼骨板84枚,高炜等学者认为其很可能是鼍鼓的鼓皮、鼓腔腐朽后的遗存。若此鼍鼓遗址属实,

则其时间当比陶寺鼍鼓略早或相当。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