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吉礼中的漆器藏礼现象考论

作者:刘进有  2019-12-09 17:11  新传播    【字号:  

先秦社会器以藏礼,漆器如同青铜礼器一样是时人表达礼差的物化载体。饮食器具、舞乐器具、弓矢、冕冠与车舆等髹漆器物内化了通鬼神、禳灾异、别尊卑、昭名分、辨等威等礼仪内涵,蕴含着尊卑性、通神性、权威性、等级性等礼意特性。因此,以吉礼为中心研究漆器藏礼现象对重新探讨先秦礼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上古先民们而言,祭祀宗庙、神灵等一系列礼仪是人们沟通神灵和祖先灵魂的重要方式,但主要被身兼巫师身份的部落首领所掌握。鼍鼓这种祭祀所用之物,也渐渐成了象征部落首领权威的礼乐器,以致商周时代依旧出现在王侯及方国首领的墓葬之中。山东滕州前掌大墓BM4出土有特磬和鼍鼓,此墓属于王侯级别墓地,可能是方国首领墓1。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冈王陵区M1217出土“木制嵌蚌漆鼍鼓”2,墓中仍然有特磬和鼍鼓礼乐器的组合,此墓为商王墓地3。到了商周之际,依然能发现有关鼍鼓的使用情况,如《诗经·大雅·灵台》曰:于论鼓钟,于乐辟痈,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大雅·灵台》中的鼍鼓乃周文王在灵台举办庆典时所用乐器。文王为西土诸侯,作为周部落的首领,他亲自以鼍鼓作乐,尤见鼍鼓的重要性。据此可知,唐尧、虞舜与夏商西周时期,“鼍鼓是古代中原地区王室或诸侯专用于祭祀等重大典礼活动的庄严乐器”4。此时,鼍鼓的使用者依旧多为王侯级别的贵族。但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鼍鼓的使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郘钟(《图像集成》15570)为例:

余 (毕)公之孙,郘白(伯)之子。……大 (钟)既 (县、悬),玉鼍鼔,余不 (敢)为乔(骄),我 (以)亯(享)孝,乐我先且(祖)。5

《郘钟》所载郘乃毕公(毕公高,周文王之子)之裔孙,吕锜之后6。悬挂大钟、鼍鼔(古同“鼓”)用以祭祀先祖。吕锜既是晋国魏氏小宗,又为晋国大夫,郘作为吕锜的后代,按其以大钟、鼍鼔祭祀先祖之规格,其身份应当为士大夫。此器的时间为春秋晚期,这一时期“礼崩乐坏”,各国多呈现出政在大夫、权力下移的局面,僭越礼制之事更是时有发生,诸侯国的卿、大夫也往往会使用大钟和鼍鼓祭祀先祖,以此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随着礼制的破坏,鼍鼓的神圣性、权威性自然与之前难以相比,但其依旧是权威的象征,这也正是卿大夫僭越此礼制的重要原因。

2.鼓所蕴含的“通神”礼意

人类社会早期,因生产力落后,人们多相信山川有神灵居住,天地乃有生命之体。祭祀之时,希望通过舞乐器具之声交感天地神灵。如前文所述,鼍鼓便是氏族首领在盛大典礼中所使用的祭祀之物,众多民族学材料表明,木鼓是氏族内部最神圣的祭器,是通鬼神的工具。7古人尊奉上天,在祭祀之时,希望通过鼓声将祭祀祈祷之愿传达神灵。人们在作鼓之时往往将鼓或鼓面做成圆形,这也符合了“天圆地方”的思想,故而“鼓似天”8的思想一直流传于先秦时期。一方面,以舞乐器进行祭祀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50页。   2.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六本·1217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第25~27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339~350页。   4.高炜:《陶寺龙山文化木器的初步研究—兼论北方漆器起源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五十年纪念论文(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5.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58页。   6.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42页。   7.宋恩常:《西盟佤族氏族制度的解体与阶级的产生》,《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与家庭形态调查研究》(第1辑),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民族组,1975年,第38页;昆明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民族组:《拉祜族佤族崩龙族傣族社会与家庭形态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民族组,1975年,第50页;李迎松:《试论中国古代的军事民主制》,《考古》1984年第5期。   8.[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83页。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