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特征及机制演化* —兼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比较分析

作者:韩 靓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已成为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群中深圳的人口吸引力最强;广州流动人口占比略有下降,从1990年的20%下降到2010年的18.87%;东莞后来居上,1990年流动人口占比仅为13.8%,2000年上升到25%,超过了广州,2010年保持在22%,仍然高于广州(图6)。结合前面珠三角各市常住人口增量在总人口增量中的占比分析,与东莞常住人口增量占比急剧下降相伴随的是,东莞的外来流动人口占比却持续上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东莞作为制造工厂,低端制造业比重大,吸引的外来农民工群体只是将东莞作为打工地,定居落户的少。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各城市流动人口以省内流入为主,除了东莞和中山由省内、省外流入的各占一半以外,其他城市由省内流入的人口均占流动人口总量的七成左右。时隔十年后的2000年,珠三角九市流动人口中由省外流入的比重大大提高,东莞和中山的省外流入人口占比超过了八成;深圳、佛山、惠州、江门的省外流入人口占比在七成左右;广州和珠海的省外流入人口占比也超过了六成;只有肇庆该比重较低,但是省外流入人口规模也超过了省内流入人口。2010年,除了广州省外流入人口比重略有降低之外,其他城市流动人口来源于省内和省外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图7)。可见,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基本能满足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需要,只需从省外吸纳20%~30%的劳动力即可;随着产业发展壮大,广东省内劳动力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十年,珠三角城市群主要以吸纳省外流动人口补充劳动力缺口,该趋势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

从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城乡类型来看(图8),珠三角城市群乡城流动人口比重最高,达到79%,即珠三角城市群跨省流动人口中有近八成流入人口来源于乡村;其次是城际流动人口,比重为13%。与其他两大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的城乡流动人口比重也是最高的,分别高出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12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说明珠三角城市群对农民工的吸引力最强。

(二)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广州、深圳超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度

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图9),务工经商是广东省流迁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动因,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8.66%上升到2000年的67.92%,2010年增至近70%。迁移原因位居第二的是随迁家属,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7.7%提高到2010年的11.15%。因工作调动和婚姻迁入的迁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较快,均由1990年的7%下降到2010年的2%。1990~2010年间,学习培训在迁移原因中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5%左右,投亲靠友所占比重保持在3%左右。2000年后,增加了拆迁搬家的因素,在移原因中占比4~7%之间。可见,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省吸引外来人口迁移流入的主要因素还是经济因素,务工经商是珠三角流迁人口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流动人口职业分布的变化。横向比较来看,珠三角城市群中经济越发达、产业结构越高级化的城市,其流动人口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就越高。如广州和深圳两个龙头城市从事第二产业中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的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明显低于东莞、佛山等特大城市,也低于惠州、中山等大城市;而广州和深圳从事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流动人口比例则普遍高于其他城市(表3)。纵向比较来看,与2000年相比,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从事生产运输设备行业的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明显下降,而从事商业、服务业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明显上升,只有江门、肇庆和珠海从事生产运输设备行业的跨省流动人口比例略有上升。说明珠三角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换,带动了流动人口职业分布随之向商业、服务业转换。由于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因此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代表城市的广州和深圳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愈加强化,这也揭示了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处于向大城市集聚阶段的原因所在。

 

表3 珠三角城市群跨省流动人口职业分布变化(单位:%)

城市

2000年

2010年

生产运输

设备操作

商业、

服务业

办事人员

专业技术

生产运输

设备操作

商业、

服务业

办事人员

专业技术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