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

作者:韩俊 金伟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回顾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其历史逻辑主线便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


 

国家、地区差距加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体现出来。尤其是周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更让邓小平倍感压力。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访日期间的见闻,给他带了极大的震撼。此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2]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南方谈话之前,邓小平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是从反面来说什么不是社会主义,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平均主义、两极分化也都不是社会主义。直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才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这样一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放开手脚建设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经过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努力,我国基本上建成了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遗憾的是,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们还是出现了重大失误,曾经一度把经济建设放在一边,转为以阶级斗争为纲。落后的社会生产严重制约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温饱问题是当时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前夕,我国超过8成人的生活费达不到每人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很显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把发展视为硬道理,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是


[1]23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第172页,第364页,第373页。

 

[2]5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第194页。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