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

作者:韩俊 金伟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回顾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其历史逻辑主线便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


刻不容缓的大事。邓小平从国情出发,开始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问题。1979年3月,他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而后,邓小平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2]1979年,邓小平首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不久之后,他再次提到“小康社会”的概念。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小康生活,就是邓小平指定的奋斗目标。当然,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步就能够完成的。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我们可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直到十三大把“三步走”战略正式确立下来。“三步走”战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战略规划。在1981年至2050年这段时间,邓小平指出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最终我们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我国发展快速平稳,邓小平所讲的前两步已经超前完成。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21世纪头10年,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党100周年,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十六大,我们重申了第三步,要求21世纪头20年,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事实上,党的十六大以后的10年,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科技水平;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是我们实现“富起来”的必由之路,实现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伟大功绩。邓小平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改革封闭僵化的体制障碍可以解放生产力,通过对外开放可以搞活经济。在安徽小岗村获得改革成功之后,邓小平更加坚信: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这一点邓小平看得十分准确,那个时候,老百姓生活水平偏低,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摆在我们面前最大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

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在南方谈话时,邓小平再次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我们是难以取得今日发展成就的。事实上,我们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节上的修补,这是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又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系统性、全面性的变革,这不仅是在经济体制方面,事实上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其范围广、涉及面大,既有生产力的也有生产关系的,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上层建筑,既有体制层面又有思想观念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提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开放来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3]我们需要国际市场,把国内国际结合起来。此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文明成果,我们必须向这些国家学习,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有优秀成果,这样才能不断发展自己。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已经形成开放型经济格局。

我们一直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道理很简单,因为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1978年我国当时的GDP是3654亿元,截至2018年底,我们的经济总量突破了90万亿大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均GDP由381元上到65000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贸易货物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稳定解决了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第90页。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