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示范区的改革发展逻辑*—基于Smart Analyze的文本可视化分析
作者:谢攀琳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基于Smart Analyze可视化分析软件,结合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本,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进行分析解读。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蕴含着发展的辩证法,从改革开放窗口到全球标杆城市,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是对40年改革开放的肯定,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摘 要]基于Smart Analyze可视化分析软件,结合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本,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进行分析解读。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蕴含着发展的辩证法,从改革开放窗口到全球标杆城市,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是对40年改革开放的肯定,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先行示范区 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 粤港澳大湾区 南方讲话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3575(2020)01-0029-08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对深圳特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成就的肯定,同时也赋予深圳未来发展以新的使命与担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下称先行示范区)。设立深圳这一先行示范区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站在更高起点,促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实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集体所促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建设的发展实践。因此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率先出发,砥砺前行,为中国其他城市建设发展提供经验,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贡献中国力量。那么,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与之前经济特区的定位有何逻辑关联?对新时代的城市发展勾画了怎样的建设蓝图?本文就此着眼于文本解读,在比较视野中,探寻先行示范区的改革发展逻辑。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社会规范的自然化研究”(项目编号:18YJA720017)资助。